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9 15:45:51     共 2519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呈现

篇名:凯风(《诗经·邶风》第四篇)

作者:无名氏(先秦民间歌谣)

原文

凯风自南,吹彼棘心。

棘心夭夭,母氏劬劳。

凯风自南,吹彼棘薪。

母氏圣善,我无令人。

爰有寒泉?在浚之下。

有子七人,母氏劳苦。

睍睆黄鸟,载好其音。

有子七人,莫慰母心。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凯风:南风,夏季和煦之风。《尔雅》释为"风谓之凯风"2.棘心:酸枣树嫩芽,喻幼子。《毛传》:",难长养者"3.夭夭:树木嫩壮貌,与《桃夭》"灼灼其华"形成意象对照

4.劬劳:过度劳累,甲骨文"劬"含"力"勺"意

5.棘薪:可作柴薪的成树,暗示子女成长

6.寒泉:卫国浚邑名泉,《水经注》载其"冬夏冽清"7.睍睆(xiàn huǎn):黄鸟鸣叫声,拟声词演变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(韵文体)

和煦南风拂面来,吹拂枣树嫩芽开。

新芽茁壮迎风摆,母亲辛劳鬓发白。

南风阵阵过林梢,小树成柴可作烧。

母亲贤德世难找,儿辈平庸愧难消。

浚城寒泉清冽流,七子难解母心忧。

黄雀鸣叫多悦耳,谁能慰藉母亲愁?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1. 比兴手法

  • 双重意象链:凯风(母爱温暖)与棘树(子女成长)贯穿全篇
  • 寒泉隐喻:源自《卫风·竹竿》"淇水在右,泉源在左"的地域文化记忆
  • 黄鸟反衬:《秦风·黄鸟》中殉葬意象在此转为"子不如鸟"责

2. 情感结构

```

自责层进:

劬劳→圣善→劳苦→莫慰

情感载体:

触觉(风)→视觉(棘)→听觉(鸟)→心理(愧)

```

3. 诗体格律

  • 典型四言句式,三章转韵结构
  • "心-劳"薪-人"下-苦"音-心"上古阳部韵
  • 重章复沓中"凯风自南"的反复强化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 创作年代

  • 卫顷公时期(约前7世纪),《毛诗序》称:"美孝子也"
  • 与《邶风·日月》同属"卫人化其上"讽喻诗群

2. 社会语境

  • 反映周代"齿杖制度":《礼记·王制》"杖于家"的养老困境
  • "七子"描写契合卫国多子家庭结构(见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)

3. 地理考据

  • 浚地考证:今河南鹤壁浚县,寒泉遗址现存清代"孝泉"碑刻
  • 凯风实指:东亚夏季季风在黄河流域的物候特征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 孝道观念演进

  • 与《小雅·蓼莪》比较:前者重物质奉养,本诗强调精神慰藉
  • 汉代《孝经》"居则致其敬"先声

2. 植物文化学

  • 棘树选择:酸枣树耐旱特性象征母亲坚韧品格
  • 与《唐风·椒聊》"蕃衍盈升"的生育意象形成南北差异

3. 现代诠释

  • 心理学视角:呈现早期"情感劳动"emotional labor)的母职困境
  • 生态批评:凯风-棘树构成先秦自然伦理观的微观系统

---

七、学术争议

1. 作者性别论辩:季本《诗说解颐》认为乃"子自作"学者方润玉则主张含女性口吻

2. "子"实指说:郑玄笺注指卫宣公七子,崔述《读风偶识》驳为虚数用法

3. 寒泉地理分歧: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考为共城百泉,非浚邑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