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凯风(《诗经·邶风》第四篇)
作者:无名氏(先秦民间歌谣)
原文:
凯风自南,吹彼棘心。
棘心夭夭,母氏劬劳。
凯风自南,吹彼棘薪。
母氏圣善,我无令人。
爰有寒泉?在浚之下。
有子七人,母氏劳苦。
睍睆黄鸟,载好其音。
有子七人,莫慰母心。
---
1.凯风:南风,夏季和煦之风。《尔雅》释为"风谓之凯风"2.棘心:酸枣树嫩芽,喻幼子。《毛传》:",难长养者"3.夭夭:树木嫩壮貌,与《桃夭》"灼灼其华"形成意象对照
4.劬劳:过度劳累,甲骨文"劬"含"力"勺"意
5.棘薪:可作柴薪的成树,暗示子女成长
6.寒泉:卫国浚邑名泉,《水经注》载其"冬夏冽清"7.睍睆(xiàn huǎn):黄鸟鸣叫声,拟声词演变
---
(韵文体)
和煦南风拂面来,吹拂枣树嫩芽开。
新芽茁壮迎风摆,母亲辛劳鬓发白。
南风阵阵过林梢,小树成柴可作烧。
母亲贤德世难找,儿辈平庸愧难消。
浚城寒泉清冽流,七子难解母心忧。
黄雀鸣叫多悦耳,谁能慰藉母亲愁?
---
1. 比兴手法
2. 情感结构
```
自责层进:
劬劳→圣善→劳苦→莫慰
情感载体:
触觉(风)→视觉(棘)→听觉(鸟)→心理(愧)
```
3. 诗体格律
---
1. 创作年代
2. 社会语境
3. 地理考据
---
1. 孝道观念演进
2. 植物文化学
3. 现代诠释
---
1. 作者性别论辩:季本《诗说解颐》认为乃"子自作"学者方润玉则主张含女性口吻
2. "子"实指说:郑玄笺注指卫宣公七子,崔述《读风偶识》驳为虚数用法
3. 寒泉地理分歧: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考为共城百泉,非浚邑
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