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3       共计:2518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弁彼鸒斯,归飞提提。民莫不穀,我独于罹。何辜于天?我罪伊何?心之忧矣,云如之何!

踧踧周道,鞫为茂草。我心忧伤,惄焉如捣。假寐永叹,维忧用老。心之忧矣,疢如疾首。

维桑与梓,必恭敬止。靡瞻匪父,靡依匪母。不属于毛?不罹于里?天之生我,我辰安在?

菀彼柳斯,鸣蜩嘒嘒。有漼者渊,萑苇淠淠。譬彼舟流,不知所届。心之忧矣,不遑假寐。

鹿斯之奔,维足伎伎。雉之朝雊,尚求其雌。譬彼坏木,疾用无枝。心之忧矣,宁莫之知!

相彼投兔,尚或先之。行有死人,尚或墐之。君子秉心,维其忍之。心之忧矣,涕既陨之!

君子信谗,如或酬之。君子不惠,不舒究之。伐木掎矣,析薪扡矣。舍彼有罪,予之佗矣。

莫高匪山,莫浚匪泉。君子无易由言,耳属于垣。无逝我梁,无发我笱。我躬不阅,遑恤我后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弁(pán):欢乐貌

2.鸒(yù)斯:寒鸦

3.提提(shí):群飞有序貌

4.鞫(jū):阻塞

5.惄(nì):忧思伤痛

6.疢(chèn):热病,喻内心焦灼

7.墐(jìn):掩埋

8.扡(chǐ):顺木理劈柴

三、白话译文

```

那些快乐的寒鸦,结队飞回巢穴。人们都安居乐业,唯独我遭遇忧患。何处得罪了苍天?我的罪过是什么?心中忧愁难解,又能如何是好!

平坦的周朝大道,长满丛生野草。我心满怀忧伤,痛苦如同杵捣。和衣而卧长叹息,忧愁催人衰老。内心煎熬不止,头痛似染热疾。

见到桑树和梓树,必当肃立致敬。不仰望父亲吗?不依恋母亲吗?难道不连血肉?难道不系心肠?上天既生了我,我的时运何在?

茂盛的柳树林里,蝉鸣声声不断。深深的潭水边,芦苇密密丛生。像那漂流的船只,不知去向何方。心中忧愁难解,无暇和衣小憩。

鹿儿奔跑的时候,脚步轻快敏捷。野鸡清晨鸣叫,尚知寻求配偶。就像那病枯树,因病不长枝条。心中忧愁难解,竟无人能知晓!

看那被弃的野兔,尚有人去救护。路上见到死尸,尚有人去掩埋。君子居心何在,这般残忍无情。心中忧愁难解,泪落沾湿衣襟!

君子听信谗言,如同接受敬酒。君子不施恩惠,不肯细察真相。砍树需拉绳索,劈柴要顺纹理。放过真正罪人,罪责转嫁我身。

没有比山更高,没有比泉更深。君子莫轻出言,隔墙有耳偷听。别动我的鱼梁,别开我的鱼篓。自身尚不容纳,何暇顾及身后!

```

四、文学赏析

1.抒情结构:全诗八章,采用""字贯穿的复沓手法,每章以"之忧矣"结,形成螺旋上升的情感张力。

2.比兴艺术

  • 以寒鸦归巢反衬诗人失所(第一章)
  • 用堵塞的周道隐喻政治昏暗(第二章)
  • 借漂流船只比喻身世飘零(第四章)
  • 取病木无枝象征孤立无援(第五章)

3.伦理困境

第三章"维桑与梓"体现周人祖先崇拜,与后文父母疏离形成强烈反差,反映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焦虑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

学界存在两说:

  • 周幽王时期(前781-前771),太子宜臼被废所作
  • 春秋初期(前8世纪),贵族流亡者哀歌

2.政治隐喻

"君子信谗"指周王听信褒姒谗言废嫡立庶,与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的骊山之祸形成互文。

3.礼制崩溃

诗中"行有死人,尚或墐之"反映西周晚期"道路不拾遗"礼制的瓦解,与《左传》记载的"礼崩乐坏"印证。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作者身份

  • 汉代《毛诗序》主张"之傅作" - 宋代朱熹《诗集传》认为"放逐的臣子" - 现代学者闻一多考证为"势贵族自述"2.主旨分歧
  • 传统经学:讽喻君王亲贤远佞
  • 新批评学派:个体存在主义焦虑
  • 文化人类学视角:仪式性禳灾文本

3.文本异文

敦煌写本P.2529作"弁彼鸒斯"与今本不同,可能反映汉代今古文经学差异。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文学传统

开创"弃妇诗-逐臣辞"抒情范式,影响屈原《离骚》"而见疑,忠而被谤"的表述。

2.哲学启示

"辰安在"叩问,早于存在主义哲学两千多年提出人的境遇问题。

3.语言遗产

"梓"成为故乡代称,"耳属于垣"演变为成语"墙有耳"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小宛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小戎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