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9 15:45:50     共 2522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```

伐木丁丁,鸟鸣嘤嘤。

出自幽谷,迁于乔木。

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

相彼鸟矣,犹求友声;

矧伊人矣,不求友生?

神之听之,终和且平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伐木丁丁

"丁丁"zhēng zhēng):象声词,斧斤砍伐树木的声音。《说文解字》注:",钻也"此处模拟金属与木材碰撞的清脆声响。

2.鸟鸣嘤嘤

"嘤嘤":鸟类和鸣声。《毛传》释为"惊惧貌"后世多从朱熹《诗集传》解作"声之远闻"。

3.出自幽谷

指雎鸠等鸟类从深谷飞出,隐喻人才从民间显现。郑玄笺:"喻贤者隐居而待升"。

4.矧伊人矣

"矧"shěn):况且,转折连词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考据此为周代特有语法结构。

三、白话译文

(逐联对应翻译)

樵夫砍伐树木铮铮作响,

山鸟相和鸣叫嘤嘤成韵。

它们从幽深谷底飞出,

迁居到高大乔木之巅。

鸟儿尚且懂得求友呼唤,

何况我们这些人类呢?

神明若听到这般呼唤,

终将赐予人间和平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1.比兴手法

以"伐木-鸟鸣"兴,构建视听通感。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评:"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,此正风人托物之妙"2.复沓结构

"嘤其鸣矣""其友声"回环往复的韵律,符合《诗经》"唱三叹"的典型特征。

3.哲学意蕴

由自然现象升华至人伦思考,体现先秦"感应"。钱穆《国史大纲》指出此篇反映周代"封建亲戚,以蕃屏周"伦理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

据《毛诗序》记载,当为周宣王时期(前827-前782年)作品,反映"王道复兴,诸侯复宗周"背景。

2.礼仪功能

《仪礼·燕礼》记载此为诸侯宴请群臣时的"升歌"目,朱熹认为属"飨乐歌"。

3.社会制度

"友生"周代宗法制下的血缘政治,与《尚书·尧典》"明俊德,以亲九族"互文。

六、跨文本比较

1. 与《小雅·鹿鸣》对比

同属宴饮诗,但《伐木》更强调平等交友,而《鹿鸣》侧重君臣之道。

2. 对《楚辞》影响

《九章·抽思》"道卓远而日忘兮,愿自申而不得"可视为对"求其友声"悲剧性发展。

3. 后世化用

杜甫《题张氏隐居》"山无伴独相求,伐木丁丁山更幽"直接引用本诗意象。

七、现代启示

1.生态智慧

"伐木"与"鸟鸣"共生关系,暗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。

2.交际哲学

"友生"诘,对社交媒体时代的浅层社交具有警示意义。

3.文化传承

2018年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,佐证了诗中描述的宴饮礼仪。

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云汉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伐柯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