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洛阳女儿行》作为乐府古题,源自梁武帝《河中之水歌》中"女儿名莫愁"典故。王维十六岁旅居洛阳时创作此诗,通过描绘贵族少女的奢靡生活,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。诗题中""乐府歌行体标志,暗示其叙事性特征。
原文:
洛阳女儿对门居,才可颜容十五余。
良人玉勒乘骢马,侍女金盘脍鲤鱼。
画阁朱楼尽相望,红桃绿柳垂檐向。
罗帷送上七香车,宝扇迎归九华帐。
狂夫富贵在青春,意气骄奢剧季伦。
自怜碧玉亲教舞,不惜珊瑚持与人。
春窗曙灭九微火,九微片片飞花琐。
戏罢曾无理曲时,妆成祗是熏香坐。
城中相识尽繁华,日夜经过赵李家。
谁怜越女颜如玉,贫贱江头自浣纱。
关键注释:
1. "才可"恰好,强调女子刚及笄的青春年华
2. "七香车":用七种香木制成的华贵车驾
3. "剧季伦":超越西晋富豪石崇(字季伦)的奢侈
4. "九微火":源自《博物志》记载的九微灯,象征通宵达旦的宴乐
洛阳有位少女与我对门而居,容颜正好十五六岁模样。
她的丈夫骑着玉鞍骏马,侍女用金盘端上鲤鱼脍。
彩绘楼阁相互辉映,红桃绿柳垂挂檐廊。
绫罗帷幔装饰七香车,羽毛宝扇迎入九华帐。
丈夫年少富贵意气风发,奢侈程度胜过石崇。
亲自教授爱妾舞蹈,随意将珊瑚树赠人。
春窗破晓才熄九微灯,灯花碎屑飞落雕窗。
嬉戏后无暇温习琴曲,梳妆完只坐着熏衣。
城中相识尽是权贵,日夜出入豪族府邸。
谁在意越地浣纱女,纵然颜如美玉却贫贱。
1.对比手法
2.意象群构建
3.批判性叙事
前十四句铺陈奢华生活,末两句突然转折,体现王维"繁华中见虚无"禅意思考。诗中"罢曾无"妆成祗是"表述,揭示贵族生活的空虚本质。
1.诗人双重身份投射
王维出身河东王氏,熟知贵族生活,却通过"怜越女"的诘问,展现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。这种矛盾心理贯穿其早期创作。
2.唐代社会镜像
诗中"赵李家"指汉成帝后妃家族,暗喻当时外戚专权现象。通过个体命运反映开元盛世下的阶层固化问题。
3.文学史价值
该诗继承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的叙事传统,开创中唐"乐府"写实先河,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可见其影响。
明代胡应麟《诗薮》称此诗"丽而不腻,讽而不露"人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评其"结句斗转,力透纸背"现代研究者更关注诗中表现的早期佛教无常观与社会批判的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