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4     共 2538 浏览

---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鹧鸪天

标题:暗淡轻黄体性柔

作者:李清照(宋代)

原文

暗淡轻黄体性柔,情疏迹远只香留。

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

梅定妒,菊应羞,画阑开处冠中秋。

骚人可煞无情思,何事当年不见收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词句注释

  • 暗淡轻黄:形容桂花色泽素雅,不似艳花夺目
  • 情疏迹远:指桂花生长环境幽僻,不惹人注意
  • 骚人:指屈原,《离骚》中多咏香草却未提及桂花
  • 画阑开处:雕花栏杆旁盛开的桂花

# (2)白话译文

浅黄色的桂花素雅温柔,

虽生长僻远却暗香长留。

何必非要像碧柳红桃般艳丽,

它本就是花中的绝世风流。

梅花见了该生妒忌,

秋菊相比也该含羞,

中秋时节它在庭前独占鳌头。

可惜屈原当年不够慧眼,

为何《离骚》未将桂花收录?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咏物抒怀的独特视角

李清照突破传统咏花诗对形色的描摹,以""为核心意象,通过对比(梅妒菊羞)与反问(骚人无情思)手法,构建桂花"秀胜于外华"审美体系。词中"第一流"的断言,实为作者对自身才情的隐喻表达。

# 2. 艺术手法解析

  • 反差修辞:"暗淡轻黄""流"形成张力
  • 拟人化描写:赋予梅、菊人类情感(妒、羞)
  • 用典批判:借屈原《离骚》的遗漏表达文化反思

# 3. 女性书写特征

作为宋代罕见的女词人,李清照将桂花"体性柔"质与"冠中秋"的气魄并置,打破对女性气质的单一想象,展现刚柔并济的文学人格。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探析

# 1. 创作时期考证

据《李清照年谱》推断,此词应作于南渡初期(约1129-1130年),时值金兵南下,词人辗转江南。桂花在战乱中的顽强绽放,暗合作者于乱世坚守文化品格的精神写照。

# 2. 宋代咏桂文化

北宋士大夫尤爱桂花隐逸之气,如黄庭坚《戏咏岩桂》"露湿何郎试汤饼"之句。李清照此词却赋予桂花"争冠"的进取意象,反映南渡文人心态的转变。

# 3. 性别与文学权力

宋代女性作品多限于闺怨题材,此词通过改写屈原的香草谱系("收"的抗议),实质是对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的挑战。

---

五、延伸解读

1.植物学考据:词中桂花应属木犀科"银桂"品种,花期恰逢中秋

2.版本差异:明代《花草粹编》题作《鹧鸪天·桂花》,《全宋词》从之

3.后世评价:清代沈谦《填词杂说》赞其"袭前人语,而迥绝千古"

4.现代演绎:2023年央视《经典咏流传》将其谱曲传唱,凸显隐逸精神

---

六、文化影响

该词确立桂花在中国审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,当代杭州、苏州等城市将"花中第一流"桂花节主题标语。其"内美"价值观更成为东方美学的重要注脚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