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3       共计:2518 浏览

一、诗经原文

```
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

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?

青青子佩,悠悠我思。

纵我不往,子宁不来?

挑兮达兮,在城阙兮。

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子衿:周代学子服饰的青色衣领,借指心上人

2.嗣音:传递音讯(嗣:继续,《郑笺》解作"诒"即赠送)

3.:系玉佩的绶带

4.挑达:双声联绵词,形容徘徊不安状(《毛传》:"往来相见貌"

5.城阙:城门两侧的观楼,先秦时期的重要约会场所

三、现代译文

(第一段)

你那青色的衣领,牵动我绵长的思念。

即便我不曾前去,你怎忍断绝音信?

(第二段)

你玉佩的丝绶,系着我缠绕的愁绪。

纵使我未能赴约,你为何不来相寻?

(第三段)

我在城楼来回踱步,

一日未见的煎熬,

漫长得如同三季轮回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复沓手法:通过"青青子衿/佩"悠悠我心/思"句式重复,形成情感递进
  • 时空转换:由衣饰(视觉记忆)→佩饰(触觉联想)→城阙(现实场景)的蒙太奇式切换

# 2. 情感表达

  • 矛盾修辞:"纵我""宁"的六次转折,展现矜持与渴望的撕扯
  • 时间感知:结尾"如三月兮"物理时间,开创后世"三秋"抒情范式

# 3. 意象系统

  • 色彩象征:青色衣领暗含"青春"文雅"的双重隐喻
  • 建筑意象:城阙作为公共空间与私密情感的特殊交集点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年代

据《毛诗序》推断属郑风(公元前8-6世纪),反映东周时期城邦文化兴起后,士阶层的婚恋观念变化

2.礼制语境

  • "衿"佩"指向士人装束,暗示主人公的社会阶层
  • 城阙作为军事设施兼社交场所的双重属性

3.文本流变

东汉郑玄首次将"嗣音"为男女通信,宋代朱熹强化其"诗",清代方玉润则回归抒情本义

六、跨文化阐释

1.比较文学视角

  • 与《楚辞·九歌》"思公子兮未敢言"形成南北爱情诗对话
  • 日本《万叶集》卷十一"青衫湿"相似意象运用

2.现代改编

  • 曹操《短歌行》首四句的化用与意义重构
  • 当代流行音乐《子衿》对原诗节奏的电子化演绎

3.语言学价值

"挑达"上古联绵词在郑方言中的语音留存

七、学术争议

1. 主题论辩:

  • 爱情诗说(王先谦《诗三家义集疏》)
  • 政治隐喻说(闻一多《诗经通义》)

2. 人物关系:

  • 女性视角说(传统注疏)
  • 男性口吻说(现代学者扬之水考证)

3. 地理考证:

关于"阙"具体指郑国新郑或别邑的持续争论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