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菁菁者莪,在彼中阿。既见君子,乐且有仪。
菁菁者莪,在彼中沚。既见君子,我心则喜。
菁菁者莪,在彼中陵。既见君子,锡我百朋。
泛泛杨舟,载沉载浮。既见君子,我心则休。
```
1.菁菁:草木茂盛貌
2.莪(é):即莪蒿,又名萝蒿,古代祭祀用植物
3.中阿:大丘陵中部,《毛传》:"大陵曰阿"
4.百朋:古代货币单位,五贝为一朋,喻厚赐
5.休:郑玄笺:"休者,休休然安定之意"### 三、现代译文
```
茂盛的莪蒿啊,生长在那山坳中。遇见那位君子,欢乐又守礼仪。
茂盛的莪蒿啊,生长在那小洲上。遇见那位君子,我心充满欢喜。
茂盛的莪蒿啊,生长在那丘陵间。遇见那位君子,赐我重金厚礼。
漂荡的杨木舟,在水中起伏沉浮。遇见那位君子,我心终得安宁。
```
全篇以"菁者莪"兴,通过莪蒿在不同地形(中阿、中沚、中陵)的生长状态,隐喻人才培育需要适宜环境。清代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评:"章皆言养材之道"。
1.重章叠句:前三章仅变换"阿"中沚"中陵"处地理名词,强化仪式感
2.递进关系:从"乐且有仪"的礼仪表现,到"我百朋"的物质馈赠,最终升华为精神层面的"我心则休"#### (三)核心意象
1.莪蒿意象:象征被培养的贤才,《毛诗序》认为此诗"乐育材也"
2.杨舟意象:末章突然转入舟船描写,朱熹《诗集传》解为:"比君子之用人,随其才器"### 五、历史背景
1. 传统观点:西周中期(约公元前9世纪)
2. 现代考据:根据"百朋"等货币单位的使用,可能不早于西周晚期
1. 反映周代"乡举里选",《周礼·地官》载:"三年则大比,考其德行道艺"2. 与《小雅·鹿鸣》形成组诗,同为宴饮诗但功能不同,此篇侧重人才选拔后的庆贺
1.主旨分歧:
2."莪"考辨:
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考证莪蒿即蘩蒿,古代可用于酿酒,《仪礼·少年馈食礼》有"莪醴"记载
1.教育典故:"乐育英才"源出此诗,《孟子·尽心上》"天下英才而教育之"可互为印证
2.日本汉学:江户时期伊藤仁斋《诗经古义》专章讨论此篇与《论语·学而》的关联性
3.现代应用:清华大学出版社《诗经植物图鉴》详细考证莪蒿的植物学特征与祭祀用途
1. 对比研究:《郑风·子衿》不同语境下的教育意象
2. 考古佐证:陕西扶风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"锡朋"记载
3. 语言学视角:诗中""沚"陵"三字的上古音构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