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7       共计:2521 浏览

一、原典呈现

篇名:《菀柳》(《诗经·小雅》第209篇)

作者:无名氏(西周晚期士大夫阶层)

原文

```

有菀者柳,不尚息焉。上帝甚蹈,无自暱焉。俾予靖之,后予极焉。

有菀者柳,不尚愒焉。上帝甚蹈,无自瘵焉。俾予靖之,后予迈焉。

有鸟高飞,亦傅于天。彼人之心,于何其臻。曷予靖之,居以凶矜。

```

二、词句注释

1.菀(yù):茂盛貌

2.:通""无常

3.暱(nì):亲近(此处含贬义)

4.:谋划政事

5.:通"殛"

6.愒(qì):休息

7.瘵(zhài):病害

8.:附着

9.:到达

10.凶矜:危险处境

三、白话译文

```

茂盛的柳树下,不宜前去休憩。君王性情多变,切勿轻易亲近。当初让我理政,随后反加刑罚。

繁茂的柳荫处,不该驻足歇息。君主反复无常,不要自招祸患。先前委以重任,转眼远逐边疆。

鸟儿纵能高飞,终须依附苍穹。那人心思难测,究竟欲至何方?为何让我理政,又将我置险境?

```

四、文学赏析

(一)比兴手法

以"菀柳"兴,表面描写茂盛柳树不宜乘凉的自然现象,实则隐喻君王表面仁厚而本质凶险。第二章"鸟高飞"的意象,深化了臣子纵有才能仍受制于君权的宿命感。

(二)结构特征

1.重章叠句:前两章仅更易6字,通过"/愒"暱/瘵"/迈"递进,强化君王的暴虐程度

2.末章转折:由柳树、飞鸟的意象群转向直抒胸臆,形成情感爆发点

(三)情感脉络

  • 隐忍控诉(前两章)→ 悲愤质问(末章)
  • "曷予靖之"诘,标志着从规劝到觉醒的心路转变

五、历史背景

(一)创作年代

据《毛诗序》考证,当属周幽王时期(前781-前771年)作品。此时王室衰微,诸侯离心,诗中""指昏聩的周天子。

(二)政治隐喻

1."上帝甚蹈":影射周幽王宠褒姒、废申后的政治乱象

2."予极焉":暗合尹吉甫等贤臣遭谗被逐的史实

3."矜"结局:预言了犬戎之祸的必然性

六、学术争议

1.作者身份

  • 郑玄注:"大夫刺幽王也"
  • 朱熹《诗集传》认为是被放逐的诸侯所作

    2."菀柳"

  • 传统注疏解为"不可依恃的君恩" - 现代学者闻一多提出"刑场之柳"的新解

七、文化影响

1.成语衍生:"菀柳之叹"成为政治失意文人的典型表达

2.后世化用

  • 杜甫《哀江头》"细柳新蒲为谁绿"胎于此
  • 李商隐《柳》"逐东风拂舞筵"延续了政治隐喻传统

    3.比较研究:与《楚辞·九章》的"忠而被谤"主题形成南北呼应

八、现代启示

1.政治哲学层面:揭示了绝对权力导致道德异化的规律

2.文学史意义:开创了中国政治讽喻诗的先河

3.文本细读价值:三章十九句包含7个否定词,构成特殊的"修辞学"(AI生成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荡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菁菁者莪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