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篇名与原文
篇名:九罭(《诗经·豳风》第十五篇)
作者:无名氏(周代民间歌谣)
原文:
九罭之鱼,鳟鲂。
我觏之子,衮衣绣裳。
鸿飞遵渚,公归无所,於女信处。
鸿飞遵陆,公归不复,於女信宿。
二、词语注释
1.九罭(yù):密网眼的渔网,"九"虚指网眼细密
2.鳟鲂:鳟鱼与鲂鱼,代指稀有珍贵的鱼类
3.衮衣绣裳:诸侯的礼服,绣有龙纹的下裳
4.遵渚/遵陆:沿着沙洲/陆地飞行
5.信处/信宿:住两晚,《毛传》:"宿曰信"
三、白话译文
(第一节)
细密渔网捕得的,是珍贵的鳟鱼鲂鱼。
我遇见的那位贵人,穿着绣龙的华美衣裳。
(第二节)
大雁沿着沙洲飞翔,贵人归去无处可往,请在此留宿两晚。
大雁沿着陆地飞翔,贵人此去不再回还,请在此停留两晚。
四、文学赏析
1.比兴手法:
- 以"罭获鱼"起兴,隐喻招贤纳士
- "鸿飞"双关,既写候鸟迁徙,又喻人才流动
2.结构特征:
- 重章叠句的典型运用,第二节仅替换"/陆"所/复"三字
- "衮衣绣裳"与"鸿飞"形成视觉对比,凸显人物尊贵
3.情感表达:
- "於女信处"的反复恳请,流露挽留贤者的迫切
- ""隐含对人才流失的忧患意识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1.创作年代:
- 《毛诗序》认为作于周公东征时期(约公元前11世纪)
- 现代学者多判断为西周晚期豳地民歌
2.社会语境:
- 反映周代"宾礼"制度,诸侯有义务收留流浪贵族
- "衮衣"佐证西周服饰等级制度已趋完善
3.地理线索:
- "豳风"特征明显,渚、陆并提符合泾渭流域地貌
- 鳟鲂为北方冷水鱼种,印证诗歌产生于黄河流域
六、学术争议与补充
1.主旨分歧:
- 传统解读:表达对周公的挽留(郑玄笺)
- 新说:可能是贵族招赘婚俗歌谣(闻一多《诗经通义》)
2.文字考异:
- 敦煌写本作"域"为"罭"假借字
- "信宿"齐诗版本中作"申宿"延长留居
3.文化延伸:
- 与《周礼·天官》"渔人掌以时渔"相印证
- 后世"雁来宾"可能受本诗意象影响
七、文学史地位
1.开创性价值:
- 最早记载渔猎活动的诗篇之一
- "以鱼喻人"影响《楚辞》香草美人传统
2.后世接受:
- 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》"拟报一饭,况怀辞大臣"用留贤意象
- 王夫之《诗经稗疏》专章讨论"九罭"渔具形制
3.现代意义:
-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早期人与自然关系记录
- 人才流动主题对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