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於铄王师,遵养时晦。
时纯熙矣,是用大介。
我龙受之,蹻蹻王之造。
载用有嗣,实维尔公允师。
```
1.於铄(wū shuò):叹美之词,"多么辉煌"2.遵养时晦:遵循时势积蓄力量("养晦"出于此)
3.纯熙:光明盛大的气象
4.大介:重大辅助(一说指铠甲)
5.我龙受之:""""受天宠
6.蹻蹻(jué jué):勇武貌
7.王之造:王业之成就
8.有嗣:后继有人
9.公:指周公旦
10.允师:确实值得效法
辉煌的王师啊,
在晦暗时期积蓄力量。
当光明时代来临,
便获得上天的护佑。
我们蒙受天恩,
勇武地成就王业。
让后代继承传统,
周公确是万世师表。
(一)结构艺术
全诗八句分三个逻辑单元:前两句写韬光养晦,中四句颂扬武功,末两句转入文治传承,形成"隐忍-爆发-延续"史诗结构。
(二)修辞特色
1. 双声叠韵运用:"铄"蹻蹻"增强韵律感
2. 时空转换技巧:从"晦"到"纯熙"强烈对比
3. 宗教意象:"大介"我龙"天命观
(三)情感张力
通过军事胜利("王师")与道德传承("允师")的双重赞美,展现周人"文德"治国理念。
(一)创作年代
现代学者考证应作于西周成王时期(约公元前11世纪),与《大武》乐舞系列相关,反映周公东征后政权巩固阶段。
(二)政治语境
1. 呼应《尚书·周官》"制治于未乱"
2. "遵养时晦"指管蔡之乱前的政治蛰伏
3. ""指体现周公摄政的特殊地位
(三)礼乐功能
属《周颂》中的"成"类诗歌,用于宗庙祭祀时歌颂文武之功,兼具史诗记载与礼仪表演双重属性。
(一)主旨分歧
1. 传统经学:歌颂文王韬略(郑玄注)
2. 现代观点:赞美周公东征(高亨《诗经今注》)
(二)文字训诂
1. "介"释义:
1.成语溯源:"遵养时晦"成为重要政治智慧典故
2.文学传承:李白《古风》"马不思越"化用其意象
3.现代价值:蕴含"时机"厚积薄发"处世哲学
1. 与《诗经·周颂·桓》的战役描写对比
2. 青铜器"大盂鼎"铭文中的印证
3. 清华简《耆夜》记载的关联宴饮诗
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