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4     共 2524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梧叶儿(越调)

作者:张可久(元)

原文

鸡声罢,角韵残,

落月五更寒。

紫塞呼白雁,

黄河绕黑山,

翠袖倚雕阑。

恁时节,独自个和谁看?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注释

1.角韵残:军营号角声渐弱,暗示拂晓时分

2.紫塞:北方边塞,典出《古今注》"筑长城,土色皆紫"

3.黑山:今内蒙古境内,唐代诗文中常见边塞意象

4.翠袖:代指闺中女子,化用杜甫《佳人》"天寒翠袖薄"白话译文

鸡鸣声停歇,号角余音散,

残月悬空五更寒。

边塞大雁掠紫关,

黄河九曲绕黑山,

红袖佳人独倚栏。

这般景致,又能与谁共赏看?

---

三、艺术特色赏析

# 1.时空对照手法

上阕"声罢"句构建线性时间轴,通过听觉(鸡声、角韵)到视觉(落月)的转换,完成从夜到晓的时空过渡。下阕"紫塞"句突然展开千里空间跳跃,形成"塞-中原-闺阁"的三重空间并置。

# 2.色彩修辞学

全篇仅28字却呈现五种颜色:

  • 紫塞(边塞的苍凉)
  • 白雁(迁徙的漂泊)
  • 黄河(民族的象征)
  • 黑山(战争的沉重)
  • 翠袖(闺怨的柔美)

    冷暖色调碰撞强化了征人与思妇的情感张力。

# 3.留白艺术

末句"谁看"开放式设问,既可能是征人思乡的独白,也可能是闺中人望远的嗔问,形成多重解读空间。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考据

# 1.元代文人处境

创作于元延祐年间(1314-1320),此时科举停废,汉族文人多沉抑下僚。张可久曾任绍兴路吏,此曲可能作于赴任途中,反映知识分子"与隐"的矛盾心理。

# 2.曲牌演变

《梧叶儿》本为民间小调,经张可久改造后:

  • 句式从"3 3 5 3 3 7""3 3 5 5 5 7"- 增加对仗要求("紫塞"""白雁""山")
  • 强化结尾设问句式,成为元散曲经典范式

---

五、跨文体比较

1.与唐诗对照

  • 王昌龄"烽火城西百尺楼"壮阔
  • 李益"降城外月如霜"的凄清
  • 张曲兼具二者特点且更重日常生活抒情

2.与宋词差异

  • 打破词牌上下阕界限
  • 方言入曲("恁时节"为元代口语)
  • 取消领字结构,节奏更自由

---

六、后世评价

明代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评:"如瑶天笙鹤,清而且丽"

现代学者任中敏指出:"六句,说尽征戍苦、离别愁、仕途艰三重悲慨"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