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7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[越调·收尾]

"四围山色中,一鞭残照里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,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?" 二、文本注释

1.越调:元杂剧宫调之一,适合表现惆怅哀怨的情感基调

2.一鞭残照:化用马致远"古道西风瘦马",鞭梢与落日共同构成时空终结的隐喻

3.车儿载愁:延续李白"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"的愁绪量化传统

三、白话译文

(舞台提示:暮色笼罩群山)

张生(独白):

在这群山环抱的黄昏里,马鞭挥动处只见残阳如血。人间万千愁绪塞满胸膛,试问这眼前的车驾,又如何载得动我满腔离恨?

四、艺术赏析

# 1. 空间建构

  • 垂直空间:"四围山色"形成封闭式构图,暗示人物被困于情感牢笼
  • 水平延伸:"一鞭残照"的线性延伸与李商隐"无限好"互文

# 2. 情感表达

  • 愁绪物质化: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称量的实体,较李清照"只恐双溪舴艋舟"更具戏剧张力
  • 视听通感:山色(视觉)与胸臆(触觉)的通感运用,符合元代"以象写意"的美学追求

五、历史语境

1.创作背景:元代科举停滞(1313年方恢复),文人"沉抑下僚"集体焦虑投射

2.版本流变:明代凌濛初刻本增加"丝长"衬字,现存最早弘治本保持原始文本简洁性

六、文化比较

1.西方对应:与莎士比亚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阳台分别场景相比,东方更重意境渲染而非直白抒情

2.后世影响:清初金圣叹批本在此处增评"间至文"奠定其作为古典离别场景范本的地位

七、舞台演绎

1.传统处理:昆曲演出时配合【煞尾】曲牌,演员需完成"马"回首"程式动作

2.现代改编:2008年田沁鑫导演版用多媒体投射流动山影,强化空间压迫感

八、学术争议

1.作者归属:有学者认为此段可能经明代朱权润色(参见《太和正音谱》)

2.文本异文:"车儿"部分版本作"马"反映不同时代对交通工具的认知差异

附录:相关研究文献

1. 《元杂剧末折研究》(傅谨,2005)第三章专论收尾程式

2. 《王实甫生平考辨》(张燕瑾,2012)对创作年代的重新推定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