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3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---

一、原词呈现

曲牌名:斗鹌鹑

作者:宋方壶(元代散曲家)

原文

> 落日遥岑,淡烟远浦。

> 萧寺疏钟,戍楼暮鼓。

> 一叶扁舟,数声去橹。

> 那惨戚,那凄楚。

> 恰待欢娱,顿成间阻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析

1.落日遥岑

"岑"指小而高的山,此处描绘落日映照远山的苍茫景象,奠定全曲时空背景。

2.萧寺疏钟

"萧寺"出《杜阳杂编》,代指佛寺,疏落的钟声强化了黄昏时分的寂寥感。

3.戍楼暮鼓

边防哨所的报暮鼓声,暗示送别场景可能发生在边塞地区。

4.恰待欢娱,顿成间阻

"阻"指阻隔分离,突显欢聚被突然打断的戏剧性转折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夕阳笼罩着遥远的山峦,

轻烟弥漫在远处的渡口。

佛寺的钟声稀疏可闻,

戍楼的暮鼓沉沉作响。

一叶小舟缓缓离岸,

只听得几声渐远的橹声。

这般惨戚,这般凄楚——

正当欢聚之时,

骤然化作天涯两隔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1)意象组合艺术

  • 空间对照:远景(遥岑/远浦)与近景(扁舟/戍楼)形成纵深构图
  • 声色交织:视觉(落日/淡烟)与听觉(疏钟/暮鼓)达成通感效果

# (2)情感表达技法

  • 以景截情:前六句纯写景,后三句突然转折,体现元曲"曲尾点题"特色
  • 留白手法:未直接描写送别对象,通过环境反衬离愁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年代推测

根据"戍楼"及宋方壶生平,应作于元末战乱频发时期(约1350-1368年)

2.社会文化语境

  • 元代文人多沉抑下僚,送别题材常暗含仕途失意
  • "斗鹌鹑"曲牌本为民间斗戏小调,文人化用后赋予哀婉特质

---

六、延伸解读

1.与同类作品比较

  • 较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更侧重瞬间情感爆发
  • 不同于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的长亭送别,本曲更具市井气息

2.后世影响

清代朱彝尊《曝书亭集》曾化用"淡烟远浦"句,可见其经典地位

---

七、学术争议点

1. 部分学者认为"寺疏钟"暗指作者佛教信仰,但缺乏直接证据

2. 对"戍楼"地理位置的考证仍存分歧(北方边塞vs江南军事要塞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