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6     共 2522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《武陵春·走去走来三百里》

*[宋] 辛弃疾*

走去走来三百里,五日以为期。

六日归时已是疑,应是望多时。

鞭个马儿归去也,心急马行迟。

不免相烦喜鹊儿,先报那人知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逐句注释

  • "走去走来三百里":往返行程合计三百里,极言距离之远。
  • "以为期":约定五日为归期,体现古人重诺。
  • "六日归时已是疑":逾期未归引发担忧,侧面反映思念之切。
  • "个马儿归去也":挥鞭催马,动作描写凸显焦灼心态。
  • "相烦喜鹊儿":民间以鹊鸣为吉兆,此处化用"鹊桥"意象。

# (2)白话译文

往返跋涉三百里路程,原以五日为期定能重逢。

逾期至第六日仍未现身,想必伊人已伫立凝望许久。

扬鞭策马奋力赶归途,却嫌马儿奔跑太迟缓。

只得拜托枝头喜鹊儿,先行飞去报与心上人知晓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艺术特色

  • 数字修辞:"三百里""日"形成时空张力,强化履约的紧迫感。
  • 心理描写:通过"疑"""字层层递进,展现归心似箭的情感曲线。
  • 民俗意象:喜鹊报喜的运用,使现实场景与神话符号自然交融。

# 2. 情感表达

全词以"程"线索,揭示三种情感维度:

契约精神:对"之期"执着坚守

相思之苦:逾期引发的焦虑与愧疚

浪漫想象:借喜鹊传递无法即刻抵达的思念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

# 1. 创作时期

据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,此词应作于1181-1182年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期间,反映其频繁往返于治所与信州(今江西上饶)带湖居所的生活状态。

# 2. 时代映射

  • 交通条件:宋代驿道日行约60里,"三百里"五日,体现当时旅行效率
  • 社会风俗:词中"鹊报信"宋代民间占候文化盛行

# 3. 词人境遇

此时辛弃疾正值壮年(约42岁),虽身居要职但已显露被排挤迹象,词中"去"或隐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
---

五、延伸探讨

1.词牌考据

《武陵春》本为双调小令,辛弃疾突破常规填作仄韵体,体现"以文为词"精神。

2.对比研究

与温庭筠《望江南》(梳洗罢)相比:

  • 同写闺怨
  • 辛词侧重行者视角,温词聚焦居者视角
  • 辛词明快直露,温词含蓄婉约

3.现代解读

从等待心理学角度分析,"五日-六日"错位构成典型"期待-落空-补偿"模型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