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武陵春·走去走来三百里》
*[宋] 辛弃疾*
走去走来三百里,五日以为期。
六日归时已是疑,应是望多时。
鞭个马儿归去也,心急马行迟。
不免相烦喜鹊儿,先报那人知。
---
往返跋涉三百里路程,原以五日为期定能重逢。
逾期至第六日仍未现身,想必伊人已伫立凝望许久。
扬鞭策马奋力赶归途,却嫌马儿奔跑太迟缓。
只得拜托枝头喜鹊儿,先行飞去报与心上人知晓。
---
全词以"程"线索,揭示三种情感维度:
①契约精神:对"之期"执着坚守
②相思之苦:逾期引发的焦虑与愧疚
③浪漫想象:借喜鹊传递无法即刻抵达的思念
---
据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,此词应作于1181-1182年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期间,反映其频繁往返于治所与信州(今江西上饶)带湖居所的生活状态。
此时辛弃疾正值壮年(约42岁),虽身居要职但已显露被排挤迹象,词中"去"或隐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---
1.词牌考据
《武陵春》本为双调小令,辛弃疾突破常规填作仄韵体,体现"以文为词"精神。
2.对比研究
与温庭筠《望江南》(梳洗罢)相比:
3.现代解读
从等待心理学角度分析,"五日-六日"错位构成典型"期待-落空-补偿"模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