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2     共 2530 浏览

---

一、原词呈现

词牌名:贺新郎

标题:赋琵琶

作者:辛弃疾(1140-1207)

原文

凤尾龙香拨。自开元、霓裳曲罢,几番风月?最苦浔阳江头客,画舸亭亭待发。记出塞、黄云堆雪。马上离愁三万里,望昭阳宫殿孤鸿没。弦解语,恨难说。

辽阳驿使音尘绝。琐窗寒、轻拢慢捻,泪珠盈睫。推手含情还却手,一抹《梁州》哀彻。千古事、云飞烟灭。贺老定场无消息,想沉香亭北繁华歇。弹到此,为呜咽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凤尾龙香拨

  • 凤尾:琵琶弦槽的装饰
  • 龙香拨:龙香木制的拨子,唐代宫廷乐器特征

2.自开元霓裳曲罢

  • 暗指安史之乱后盛唐文化的衰落
  • 霓裳羽衣曲:唐玄宗与杨贵妃时期的宫廷乐舞

3.浔阳江头客

- 用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典故,暗示文人漂泊之痛

4.出塞黄云堆雪

  • 化用王昭君出塞意象
  • 黄云:边塞风沙景象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这把凤尾槽、龙香木拨的琵琶,自开元盛世《霓裳》曲终,见证了多少沧桑变迁?最凄苦莫过于浔阳江头的贬谪之人,画船将发时忽闻琵琶声。又忆昭君出塞时黄沙漫卷,马上回望故国三万里,唯见孤鸿隐没于昭阳殿方向。弦音虽能达意,遗恨终难言说。

辽阳戍边的驿使音讯断绝,寒窗下女子轻抚琴弦,泪落连珠。推手拨弦诉衷情,一曲《梁州》悲彻云霄。千古兴亡如云烟消散,贺怀智(唐玄宗时琵琶名家)般的绝艺再无踪影,沉香亭北的盛景早已消歇。弹奏至此,唯余声声呜咽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结构艺术

-双线叙事

上阕以乐器为线索串联历史事件(开元盛世→安史之乱→昭君出塞)

下阕转向现实感慨(戍边苦况→艺人命运→盛世不再)

-时空跳跃

通过"自开元"出塞"想沉香"千年时空折叠

# (二)修辞特征

1.典故密度

全词11处用典,平均每9字一典

关键典故:

  • 霓裳曲(政治盛衰)
  • 浔阳江(文人失意)
  • 昭君出塞(家国之痛)

2.通感运用

"解语,恨难说"将听觉转化为心理体验

"珠盈睫"抽象哀伤具象化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解析

# (一)创作时间推定

  • 约作于1181-1182年(辛弃疾42-43岁)
  • 背景事件:
  • 南宋隆兴和议(1164)后北伐无望
  • 作者遭弹劾罢官,退居带湖

# (二)琵琶的象征意义

1.文化记忆载体

  • 唐代宫廷乐→宋代市井艺的变迁
  • 映射华夏正统文化的流变

2.士人精神隐喻

  • "贺老定场"暗喻英雄无用武之地
  • "繁华歇"呼应南宋偏安现实

---

六、延伸探讨

# (一)词学价值

  • 代表南宋咏物词巅峰
  • 开创"乐器写史"的新范式

    对比苏轼《水调歌头》(明月)侧重哲理,辛词更重历史厚重感

# (二)后世影响

1. 清代陈维崧《贺新郎·赠苏昆生》直接效仿

2. 当代学者评价:

- 叶嘉莹称其为"词中的《史记》" - 袁行霈指出"重时空叠加"叙事创新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