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词牌名:贺新郎
标题:赋琵琶
作者:辛弃疾(1140-1207)
原文:
凤尾龙香拨。自开元、霓裳曲罢,几番风月?最苦浔阳江头客,画舸亭亭待发。记出塞、黄云堆雪。马上离愁三万里,望昭阳宫殿孤鸿没。弦解语,恨难说。
辽阳驿使音尘绝。琐窗寒、轻拢慢捻,泪珠盈睫。推手含情还却手,一抹《梁州》哀彻。千古事、云飞烟灭。贺老定场无消息,想沉香亭北繁华歇。弹到此,为呜咽。
---
1.凤尾龙香拨:
2.自开元霓裳曲罢:
3.浔阳江头客:
- 用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典故,暗示文人漂泊之痛
4.出塞黄云堆雪:
---
这把凤尾槽、龙香木拨的琵琶,自开元盛世《霓裳》曲终,见证了多少沧桑变迁?最凄苦莫过于浔阳江头的贬谪之人,画船将发时忽闻琵琶声。又忆昭君出塞时黄沙漫卷,马上回望故国三万里,唯见孤鸿隐没于昭阳殿方向。弦音虽能达意,遗恨终难言说。
辽阳戍边的驿使音讯断绝,寒窗下女子轻抚琴弦,泪落连珠。推手拨弦诉衷情,一曲《梁州》悲彻云霄。千古兴亡如云烟消散,贺怀智(唐玄宗时琵琶名家)般的绝艺再无踪影,沉香亭北的盛景早已消歇。弹奏至此,唯余声声呜咽。
---
-双线叙事:
上阕以乐器为线索串联历史事件(开元盛世→安史之乱→昭君出塞)
下阕转向现实感慨(戍边苦况→艺人命运→盛世不再)
-时空跳跃:
通过"自开元"出塞"想沉香"千年时空折叠
1.典故密度:
全词11处用典,平均每9字一典
关键典故:
2.通感运用:
"解语,恨难说"将听觉转化为心理体验
"珠盈睫"抽象哀伤具象化
---
1.文化记忆载体:
2.士人精神隐喻:
---
对比苏轼《水调歌头》(明月)侧重哲理,辛词更重历史厚重感
1. 清代陈维崧《贺新郎·赠苏昆生》直接效仿
2. 当代学者评价:
- 叶嘉莹称其为"词中的《史记》" - 袁行霈指出"重时空叠加"叙事创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