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7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原作呈现

词牌名:江城子

词题: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

作者:苏轼(1037-1101)

原文

十年生死两茫茫。不思量。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
夜来幽梦忽还乡。小轩窗。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
---

二、注释详解

1.乙卯年: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,苏轼时年39岁任密州知州

2.千里孤坟:王氏葬于四川眉山,与密州(今山东诸城)相距约两千里

3.尘满面:暗指作者因"乌台诗案"贬的政治沧桑

4.短松冈:栽种幼松的墓地,典出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"竹苞矣,如松茂矣

三、白话译文

阴阳相隔整十年,

强忍思念却终难遗忘。

孤坟远在千里外,

满腹凄凉何处诉衷肠?

纵然重逢怕也难相认——

我早是风尘满面,两鬓如霜。

昨夜梦中忽返故乡,

见你临窗梳妆,

相视却无言,

唯有泪落千行。

可知那明月照耀的松冈,

年复一年令我痛断肝肠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结构艺术

1.时空交错:现实→梦境→现实的三段式结构

2.意象组合:孤坟/轩窗/明月等意象形成蒙太奇效果

3.情感张力:"无言""千行"戏剧性对比

# (二)修辞特色

1.矛盾修辞:"量"与"自难忘"情感悖论

2.白描手法:"轩窗,正梳妆"六字激活记忆场景

3.虚实相生:尘鬓(实写)与幽梦(虚写)交织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契机

  • 王氏卒于治平二年(1065),此词作于十年忌辰
  • 正值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时期

    2.词史地位

  • 开创宋代悼亡词先河(此前悼亡题材多见于诗)
  • 与贺铸《鹧鸪天·重过阊门》并称"北宋悼亡双璧

六、延伸解读

1.生死观体现

  • 突破"入土为安"传统观念
  • 展现"形灭神存"的哲学思考

    2.女性书写

  • 突破"女子无才便是德"的桎梏
  • 呈现平等夫妻关系的宋代样本

    3.后世影响

  • 纳兰性德《沁园春·瞬息浮生》直接化用词意
  • 当代作家白先勇《台北人》多篇隐含此词意境

---

七、学术争议

1."小轩窗"考

- 四川民居说 vs 汴京官邸说

2.创作时间疑点

- 正月二十日是否为实际忌日存在争议

3.政治隐喻论

- 部分学者认为"尘满面"指新政迫害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