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四块玉
作者:关汉卿(约1234-1300)
原文:
自送别,心难舍,
一点相思几时绝?
凭阑袖拂杨花雪。
溪又斜,山又遮,
人去也!
---
1.自送别,心难舍
- "自":从……时起;"舍":难以割舍之情。刻画送别后绵长的心理状态。
2.一点相思几时绝
- ""以微小量词反衬情思之重;"绝"断绝。反问句式强化永恒之思。
3.凭阑袖拂杨花雪
- "凭阑"倚靠栏杆的典型闺怨意象;"杨花雪":暮春飘絮,暗喻离散命运。
4.溪又斜,山又遮
- "又"重复:空间阻隔的递进;自然景物拟人化处理。
5.人去也
- 三字戛然而止:借鉴戏曲唱腔收尾技法,余韵悠长。
---
自从送你离去,
心中愁绪始终萦绕难消。
这绵绵相思何时才能了却?
独倚栏杆,衣袖轻拂如雪的杨花。
弯弯溪流转向远方,
重重山峦遮蔽视线,
心上人啊,终究渐行渐远!
---
1.意象组合
构建"花-溪山-栏杆"空间:杨花喻漂泊无定,溪山表阻隔之痛,栏杆显伫立之久。
2.声韵设计
全曲押""(舍、绝、雪、斜、遮、也),闭口音传递哽咽之情,末句入声字""叹息收束。
3.戏剧化表达
作者运用戏曲独白手法,"人去也"三字可视为甩腔处理,符合关汉卿"中白描圣手"的创作特征。
1. 时间维度:从送别瞬间→持续思念→未来诘问
2. 空间维度:近处拂絮→中景溪山→远景人影
3. 心理曲线:直抒胸臆→景物寄情→爆发式收尾
---
1.元代散曲发展
创作于元杂剧鼎盛时期(13世纪后期),体现由词向曲过渡特征:保留词牌格律,融入口语化表达。
2.作者生平映射
关汉卿长期混迹勾栏瓦舍,此曲可能赠别朱帘秀等艺人好友,反映元代知识分子与伶人的特殊情感联结。
3.社会文化语境
"花"意象暗合元代汉人知识分子如飘萍的生存状态,山水阻隔隐喻元朝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。
---
1.比较文学视角
与王实甫《西厢记·长亭送别》对比:同写离别,关作凝练如匕首,王作铺陈似长卷。
2.后世影响
徐再思《蟾宫曲·春情》"平生不会相思"受本曲启发,但转为艳科风格。
3.现代演绎价值
2023年国家大剧院新版《关汉卿》话剧,将此曲改编为女主角核心唱段,证明其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力。
---
1.创作年份考证
有学者根据"花雪"推断为1280年左右大都(北京)所作,反对者认为可能写于江南漂泊时期。
2.接受史差异
明代《盛世新声》收录时删去末句"人去也"清代《钦定曲谱》恢复原貌,反映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。
3.女性视角争议
当代性别研究认为,男性作家代拟闺怨是权力话语的体现,需警惕将此类作品简单浪漫化。
---
1.书法创作
元代赵孟頫行书版本现存故宫博物院,笔势缠绵如相思线。
2.音乐改编
台湾作曲家阿镗2008年谱写的艺术歌曲版本,采用五声音阶与戏曲颤音技法。
3.教育应用
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》收录本曲,教学重点为"的蒙太奇组合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