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解析
"杨氏女"明确交代事件性质(送别)与对象(杨姓女子),唐代以"+亲属称谓"为常见命名方式,体现诗作的社会语境。
作者韦应物(737-792年)
中唐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,出身京兆韦氏,历任滁州、江州、苏州刺史。其诗风"高雅闲淡"此诗作于诗人晚年,融合了宦海沉浮与父女亲情双重情感。
---
原文
永日方戚戚,出行复悠悠。
女子今有行,大江溯轻舟。
尔辈苦无恃,抚念益慈柔。
幼为长所育,两别泣不休。
对此结中肠,义往难复留。
自小阙内训,事姑贻我忧。
赖兹托令门,任恤庶无尤。
贫俭诚所尚,资从岂待周。
孝恭遵妇道,容止顺其猷。
别离在今晨,见尔当何秋。
居闲始自遣,临感忽难收。
归来视幼女,零泪缘缨流。
分行注释
1.永日方戚戚:终日忧伤。"戚戚"《孟子·梁惠王》"我心有戚戚焉"
2.大江溯轻舟:点明送别路线(沿长江逆流而上)
3.尔辈苦无恃:暗指女儿丧母,"无恃"出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
4.事姑贻我忧:担忧女儿侍奉婆婆的能力,反映唐代新妇生存压力
5.容止顺其猷:叮嘱仪容举止需符合礼法,"猷"规范
---
终日满怀忧伤,送别更添愁绪。女儿今日远嫁,将逆江乘舟而去。你们自幼丧母,我加倍慈爱抚育。长姐如母带大妹妹,此刻相拥哭泣。我肝肠寸断,却知女大当嫁。惭愧未教你闺训,侍奉婆婆令我忧。幸得托付好人家,望你宽容免过失。安贫节俭是本分,嫁妆不必求周全。孝顺公婆守妇道,言行举止合规矩。今晨就要分离,再见未知何年。平日尚能自解,临别悲难自抑。回家看见幼女,泪落浸湿衣襟。
---
1. 情感结构
2. 艺术手法
3. 社会镜像
---
1. 与同类诗作比较
诗作 | 情感焦点 | 社会意义 |
---|---|---|
杜甫《新婚别》 | 国难下的婚姻 | 个体命运与战乱的关系 |
白居易《秦中吟》 | 贫女嫁富商 | 阶级流动的婚姻功利性 |
本诗 | 士族伦理传承 | 家训与妇德的文人理想 |
2. 文化符号解读
3. 当代启示
诗中对"妇道"强调需辩证看待,但其揭示的父爱表达困境(严厉与温柔的矛盾)仍具现实意义。现代读者可从中解读出:单亲家庭的情感补偿机制、长姐如母的社会学现象等跨时代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