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2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名:干荷叶(南吕宫)

作者:刘秉忠(元代)

原文

干荷叶,色苍苍,老柄风摇荡。

减了清香,越添黄。

都因昨夜一场霜,寂寞在秋江上。

二、词句注释

1.色苍苍:深青灰暗的色泽,暗示枯萎状态

2.老柄:干枯的荷茎,"老"字强化衰败感

3.减了清香:双关手法,既指荷叶香气消散,亦隐喻人生芳华逝去

4.越添黄:"越"递进表现枯萎进程的不可逆

5.一场霜:象征命运突变的自然意象

三、白话译文

枯黄的荷叶呈现暗青色,衰老的茎杆在寒风中摇晃。

原有的清香逐渐消散,颜色却愈发枯黄。

只因昨夜突降的严霜摧残,如今独自飘零在萧瑟的秋江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意象构建

  • 植物意象:以"荷叶"为核心意象,通过"苍苍"老柄"细节完成衰败图景
  • 环境烘托:"江"霜"构成萧瑟的时空背景,强化生命凋零的悲剧感

# 2.艺术手法

  • 白描技法:不加修饰地呈现物象状态,达到"景写情"
  • 隐喻系统:表层写荷叶枯萎,深层暗示朝代更替中知识分子的飘零命运

# 3.情感表达

  • 生命意识:通过植物生命周期的终结,引发对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考
  • 时代哀歌:结尾"寂寞"二字,折射出元初汉族文人的集体孤独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期:约作于蒙古灭金后(1234年),时值战乱初定,社会动荡

2.作者境遇:刘秉忠虽受忽必烈重用,但作为前金官员仍怀故国之思

3.文学语境:继承金代"丧乱诗"传统,开创元代散曲"悲秋"主题先河

六、跨文本比较

对比项刘秉忠《干荷叶》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
意象单一植物聚焦多重意象叠加
情感隐晦含蓄直抒胸臆
境界物我两忘情景交融

七、后世评价

  • 《元曲选》评注:"寥寥数语而神韵自远,得唐人绝句妙法"-王国维《宋元戏曲史》:"枯荷写沧桑,较之后人《秋声赋》更见凝练"
  • 现代研究:被视为"文人精神困境的象征性表达"(傅璇琮《元代文学史》)

八、延伸思考

1.生态隐喻:荷叶生命周期与历史兴衰的同构关系

2.接受美学:不同时代读者对""的差异化解读

3.当代价值:古典意象在现代生态文学中的转化应用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