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09     共 2532 浏览

原文呈现

美人自刎乌江岸,

战火曾烧赤壁山,

将军空老玉门关。

伤心秦汉,生民涂炭,

读书人一声长叹。

---

注释详析

1.美人自刎:指项羽宠姬虞姬在垓下之围时自刎的典故

2.赤壁山:东汉末年周瑜火烧曹操战船的著名战场

3.玉门关:汉代名将班超晚年"但愿生入玉门关"的戍边意象

4.生民涂炭:化用《尚书》"民坠涂炭"成语表达

---

白话译文

虞姬在乌江畔挥剑自刎,

赤壁的山崖曾被战火灼烧,

边关将领徒然老死在玉门关外。

令人痛心的秦汉历史啊,百姓如同陷入泥沼炭火,

只听得读书人沉重的叹息在风中飘散。

---

文学赏析

# 结构艺术

采用"三联+议论双句"的独特架构:前三句以蒙太奇手法剪辑三个历史场景,后两句转入深沉史论,形成画面与哲思的跌宕。

# 修辞特征

  • 意象并置:将不同时空的战争场景(楚汉/三国/汉代)进行超时空组合
  • 反差对照:宏大的历史叙事与"长叹"个体反应形成张力
  • 留白技法:末句戛然而止,留下无限解读空间

# 情感脉络

通过"-涂炭-长叹"递进,完成从历史悲悯到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升华。

---

历史背景

# 创作年代考证

据《全元散曲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张可久晚年(约1330-1340年),正值元顺帝时期,社会矛盾尖锐,文人普遍存在"循环"的悲观认知。

# 元代文人处境

1. 科举制度长期停滞,知识分子失去晋身之阶

2. 汉文化传统与蒙古统治产生剧烈冲突

3. 怀古题材成为文人寄托不满的安全出口

---

比较研究

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的异同:

  • 同:均采用意象叠加手法
  • 异:张曲侧重历史批判,马曲着重现实漂泊感

---

学术争议

关于"人"身份的三种解读:

1. 作者自我投射说(主流观点)

2. 泛指知识分子群体说

3. 历史叙事者说

---

文化影响

1.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评其"郁顿挫,得杜少陵神髓"

2. 当代学者认为该曲开创了"以散曲作史论"传统

3. 末句成为后世引用率最高的元代散曲名句之一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