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牌名:汉宫春
标题:潇洒江梅
作者:李邴(北宋)
原文:
潇洒江梅,向竹梢疏处,横两三枝。东君也不爱惜,雪压霜欺。无情燕子,怕春寒、轻失花期。却是有、年年塞雁,归来曾见开时。
清浅小溪如练,问玉堂何似,茅舍疏篱?伤心故人去后,冷落新诗。微云淡月,对孤芳、分付他谁?空自忆、清香未减,风流不在人知。
---
1.东君:司春之神,典出《楚辞·九歌》
2.塞雁:边塞迁徙的大雁,喻时序更迭
3.玉堂:华美厅堂,代指权贵场所
4.分付:宋人口语,意为"托付"5.孤芳:双关梅花与诗人自况
---
江边梅树恣意舒展身姿,从竹梢间隙横斜出三两枝条。春神竟不加怜惜,任其遭受冰雪欺凌。无情的燕子因畏春寒,屡屡错过花期。唯有年年北归的大雁,曾见证梅花绽放。
清澈溪流如白绢铺展,试问华堂怎比得上篱笆茅舍的意趣?自故人离去后,再无共赋新诗的雅兴。云月朦胧之夜,这株孤梅的幽香该向谁倾诉?徒自怀念往日清香依旧,高洁风骨本不需俗世知晓。
---
上阕写梅之生存困境→下阕转文人精神寄托,完成"-我-理"层升华:
```
物理层面:梅花抗寒特性
情感层面:文人孤高心绪
哲学层面:存在价值的终极追问
```
《汉宫春》双调九十六字的中长调特性,完美承载"铺叙-转折-收束"的结构需求。
---
1.创作时间:约北宋政和年间(1111-1118),李邴因党争外放时期
2.文人传统:延续林逋"妻鹤子"的隐逸审美,反映北宋末士大夫的集体焦虑
3.词学发展:体现由柳永铺陈向周邦彦思力安排的过渡特征
---
1.植物学视角
江梅(Prunus mume var. typica)实际花期在农历正月,与"雪压霜欺"的物候记录相符,反映北宋气候寒冷期特征。
2.书法关联
李邴现存《雪后帖》中"疏"横"字结体,与词中空间构图高度一致,体现诗书画互通的美学实践。
3.后世影响
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"苦争春"可视为本词精神内核的百年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