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4     共 2532 浏览

一、原词呈现

好事近·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

宋·杨万里

月未到诚斋,先到万花川谷。

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庭修竹。

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

未是秋光奇绝,看十五十六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注释)

1.诚斋:杨万里书房名,代指其居所

2.万花川谷:作者居所附近的花园,栽种四季花卉

3.修竹:高大的竹林

4.十三夜:农历七月十三,临近中秋

5.十五十六:指八月十五、十六的满月

# (现代译文)

月光还未照进我的书斋,却先洒满了万花川谷。

并非书斋没有月光,只因被庭院竹林遮住。

今夜不过是十三的月色,已如美玉般皎洁清透。

若论秋光最奇绝处,且待十五十六的圆满时候。

---

三、多维解析

# 1.艺术手法赏析

  • 空间对比:通过"斋"与"万花川谷"转换,构建月光流动的视觉层次
  • 欲扬先抑:以十三夜"如玉"铺垫,更突出对十五十六的期待
  • 白描技法:延续杨万里"诚斋体"特色,用口语化表达呈现生活化意象

# 2.历史背景探析

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(1174-1189),时值杨万里辞官归隐江西吉水时期。此阶段其作品多表现:

  • 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
  • 摆脱官场后的闲适心境
  • 以小见大的哲学思考(如十三夜与十五夜的辩证关系)

# 3.文化意象解码

  • 修竹:既是实景描写,也隐喻文人高洁品格
  • 渐进式月色:反映宋代文人"物致知"的审美方式
  • 数字序列:十三至十六的时间推移,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月相变化的特殊情感

---

四、延伸解读

# 1.杨万里咏月诗对比

与本词形成互文的作品:

  • 《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》:"才近中秋月已清,鸦青幕挂一团冰"- 《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》:"去江南无此景,未须吃饭且来看"#### 2.南宋月词创作语境

    同时期其他词人笔下的月亮:

  • 辛弃疾《木兰花慢》:"今夕月,向何处、去悠悠"- 张孝祥《念奴娇》:"鉴琼田三万顷,着我扁舟一叶"#### 3.版本考据

    现存最早收录于《诚斋集》卷三十四,明代毛晋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有异文""""学者多从宋刻本作"

五、学术争鸣

关于"花川谷"地理位置存在两种观点:

1.江西吉水说(主流):依据《杨万里年谱》记载其晚年居所

2.杭州说(少数):有学者认为可能指临安凤凰山皇家园林区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