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6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曲牌名:秦楼月(即忆秦娥)

作者:张可久(约1270-1348),元代著名散曲家,字伯远,号小山

原文

```

人初静,月正明。纱窗外玉梅斜映。

梅花笑人休弄影,月沉时一般孤另。

```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注释:

1.玉梅:白梅,喻高洁之物

2.弄影:典出张先"云破月来花弄影"此处反用其意

3.孤另:同"零"元代口语

# 现代汉语译文:

夜阑人静时分,明月当空照耀。纱窗外一株白梅将斜枝映上窗棂。

梅花莫要嘲笑人类顾影自怜,待月落西山时,你我也同样孤清。

三、艺术赏析

1. 意象建构

  • 月光三重奏:以"静-正明-沉时"形成时间轴线,构建"-梅-月"三角关系
  • 植物拟人化:"笑人"孤另"赋予梅花人性特征,体现元代散曲俗中见雅的特质

2. 修辞特色

  • 反衬手法:用梅花的"笑"衬人类孤独的永恒性
  • 口语入曲:"休弄影"另"保留元代市井语言风貌

3. 情感内核

通过看似简单的夜景描写,揭示知识分子在元蒙统治下的精神困境:

  • 表层:月夜赏梅的闲适
  • 深层:对文化认同危机的隐忧

四、历史背景探微

1. 创作年代考据

据《小山乐府》编年,此曲应作于1315-1320年间,时值:

  • 元仁宗恢复科举但汉人录取率不足5%
  • 张可久多次应试不第,辗转江浙做小吏

2. 社会文化语境

-文人处境:元朝"儒十丐"政策下,汉族文人普遍存在"焦虑"-曲体演变:由词入曲的过渡期,体现"俗为雅"创作倾向

五、比较文学视角

与关汉卿《大德歌·冬》对比

维度张可久《秦楼月》关汉卿《大德歌·冬》
情感基调含蓄内敛直白激烈
意象选择自然景物市井生活
语言风格文白相间纯白话口语

六、学术争议点

1."玉梅"象征之争

  • 钱南扬认为指代汉族文人气节
  • 吴梅考证实为杭州孤山真梅,无特殊寓意

2.末句解读分歧

  • 王国维视为"我同悲"的禅境
  • 郑振铎解读为对元朝民族政策的讽刺

七、文化影响

1.后世改编

  • 明代《词林摘艳》将其改编为南曲
  • 当代作曲家白诚仁改编为艺术歌曲

2.跨媒介传播

- 2010年苏州园林实景演出选用此曲

- 故宫"紫禁城上元夜"秀引用末句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