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44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《孤雁儿·藤床纸帐朝眠起》

*李清照*

藤床纸帐朝眠起,说不尽、无佳思。

沈香断续玉炉寒,伴我情怀如水。

笛声三弄,梅心惊破,多少春情意。

小风疏雨萧萧地,又催下、千行泪。

吹箫人去玉楼空,肠断与谁同倚。

一枝折得,人间天上,没个人堪寄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注释

1.藤床纸帐:藤编床榻与纸制帷帐,宋代文人雅士常用陈设

2.沈香断续:指炉中沉香时燃时灭,暗示心境起伏

3.笛声三弄:典出《梅花三弄》,暗含怀人之思

4.吹箫人去:化用秦穆公女弄玉与箫史典故,喻丈夫赵明诚逝世

#白话译文

清晨从藤床纸帐中醒来,心中满是说不出的愁绪。玉炉沉香将尽余温渐散,唯有冷清伴我如水凄凉。《梅花三弄》的笛声惊破梅心,勾起无限春愁。细雨微风中泪水纵横,自你离世后楼阁空寂,纵折得梅花又该寄往何方?

---

三、艺术赏析

#1. 意象组合的悲凉之美

  • "床纸帐""炉寒"形成冷暖对比,强化孤寂感
  • "心惊破"拟人手法,将笛声与花魂共鸣的瞬间动态化
  • "风疏雨"以自然景物烘托泪雨交织的哀伤

#2. 双关典故的运用

  • "吹箫人去"既指赵明诚离世,又暗含仙侣传说的永恒缺憾
  • "折得"呼应陆凯"折梅逢驿使"典故,反衬"无人堪寄"的绝望

#3. 音韵结构分析

全词押仄韵(起、思、水、意、泪、倚、寄),短句与长调交错,如泣如诉的节奏感与内容高度统一。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探析

#1. 创作时间推定

据《金石录后序》记载,此词应作于1132年前后,李清照流落江南时期,正值国破家亡、文物散佚的人生低谷。

#2. 社会文化语境

  • 宋代文人推崇"格"词中梅花意象承载着士大夫的精神寄托
  • 靖康之变后,悼亡词与家国之痛形成时代共鸣

#3. 李清照词风演变

标志其后期词作特点:

  • 从"绿肥红瘦"的婉约转为"没个人堪寄"沉痛
  • 个人哀思与时代苦难的深度结合

---

五、延伸解读

#1. 比较文学视角

  • 与苏轼《江城子·十年生死两茫茫》对比:苏词重时空穿越的梦幻感,李词重现实物象的刺痛感
  • 与朱淑真《减字木兰花·春怨》比较:同写孤独,朱词直白激烈,李词含蓄蕴藉

#2. 后世评价辑要

-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"易安晚作,字字血泪,却不着痕迹"- 现代学者叶嘉莹:"以寻常语度入音律,而境界自成"####3. 文化影响

- 该词成为后世"亡诗词"范式

- "折梅无寄"意象被多次化用于戏曲、绘画创作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