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8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作呈现

曲牌名:双调·雁儿落过得胜令

作者:宋方壶(元代散曲家)

原文

功名梦不成,富贵心勾罢。

青山绿水间,茅舍疏篱下。

广种邵平瓜,细焙玉川茶。

遍插渊明菊,多栽潘岳花。

清溪钓,碧树槎,稳坐受用煞。

二、注释详解

1."功名梦不成"句

直言放弃科举仕途之志,元代汉族文人受政治压制,多数选择归隐。

*"勾罢" 为元代口语,意为"作罢"。

2."绿水"四句

典型隐逸场景建构:

  • 邵平瓜:秦朝东陵侯邵平隐居种瓜典故
  • 玉川茶:唐代卢仝(号玉川子)饮茶典故
  • 渊明菊:陶渊明"菊东篱下"
  • 潘岳花:西晋潘岳任河阳令时遍植桃李

3."溪钓"句

"槎"指木筏,化用《庄子·列御寇》"不系之舟"意象,末句"用煞"元曲特有俚语,强调极致享受。

三、白话译文

追功名的幻梦已醒,

求富贵的念头抛净。

在青翠山峦澄澈溪水间,

守着茅草屋矮竹篱笆。

学邵平广种甜瓜,

仿玉川细烹香茶。

效渊明遍栽秋菊,

比潘岳多植春华。

清溪垂钓,

碧波泛筏,

安坐享受这逍遥生涯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(一)结构艺术

1.双调联章体

前段[雁儿落]四句为"起承"后段[得胜令]七句为"合"形成"失志-归隐-劳作-享乐"的完整叙事链。

2.意象群构建

通过"/茅舍"(空间)、"/茶/菊/花"作物)、"钓/槎"活动)三组意象,立体呈现隐逸生活。

# (二)语言特色

1.雅俗交融

"受用煞"俚语与"明菊"典故并存,体现元曲"文而不文,俗而不俗"质。

2.数字修辞

"种-细焙-遍插-多栽"组程度副词,强化归隐生活的充实感。

# (三)思想内涵

1.元代文人心态标本

反映蒙古统治下汉族士人"沉抑下僚,志不得伸"普遍境遇(参见《录鬼簿》记载)。

2.隐逸文化新变

区别于晋唐隐逸诗的苦闷,展现元代特有的"隐"精神,与马致远《夜行船·秋思》形成互文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作者考据

宋方壶生平见《全元散曲》载:"名子正,华亭人,尝于莺湖辟室数楹,方疏四启,昼夜长明,如洞天状,名曰方壶。"2.创作年代

据曲中意象推断,应作于元至正年间(1341-1368),此时元曲创作进入"词为曲"雅化阶段。

3.社会语境

元仁宗延祐二年(1315年)恢复科举后,南人录取率不足4%,促使江南文人转向散曲创作。

六、延伸解读

1.隐逸书写的范式突破

本曲开创"化隐逸",详细罗列隐居所需物质条件,有别于传统的精神性隐逸表述。

2.曲牌选择深意

[雁儿落]常表现失意情绪,[得胜令]多用于欢快场景,二调联用构成情绪反转,暗含"之东隅,收之桑榆"哲学。

3.后世影响

明代陈铎《滑稽余韵》中"朝求升暮求合"市井描写,可视作对此曲平民化倾向的发展。

七、学术争议

1."潘岳花"分歧

有学者认为指潘岳《闲居赋》"杏郁棣之属"观点认为是借指桃李,反映元代园艺技术发展。

2.创作地点考证

从"绿水"看,可能作于松江九峰三泖间,与杨维桢"玄阁"所在地形成地理呼应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