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8     共 2525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名:集贤宾(商调集贤宾)

作者:王实甫(元代著名杂剧作家)

原文

> 【集贤宾】

>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,不销魂怎地不销魂。

> 新啼痕压旧啼痕,断肠人忆断肠人。

> 今春香肌瘦几分?搂带宽三寸。

二、注释解析

1."怕黄昏忽地又黄昏"

"忽地"元代口语,意为""黄昏意象的重复,强化时间流逝带来的心理压迫感。

2."不销魂怎地不销魂"

"魂"典出江淹《别赋》,"怎地"元代特有反问句式,双重否定构成情感递进。

3."带宽三寸"

"带"即衣带,借用"衣带渐宽"(源自《古诗十九首》),量化表现相思消瘦程度。

三、白话译文

(现代汉语意译)

黄昏的来临总是令人惶恐,

教人如何不黯然神伤?

新的泪痕覆盖着旧日泪迹,

伤心人思念着另一个断肠者。

今春以来身形消瘦多少?

腰间的衣带又宽松了三寸。

四、文学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  • 鼎足对运用:前三句采用"-销魂-啼痕"的意象群构成鼎足对,符合元曲"凤头、猪肚、豹尾"的创作范式。
  • 数字修辞:"三寸"量化,与《西厢记》中"道一声去也,松了金钏"异曲同工。

# 2. 情感表达

  • 矛盾修辞:"怕"与""不""地不"心理张力,展现欲拒还迎的相思状态。
  • 时空叠印:通过"新/旧啼痕"的纵向对比,与"断肠人忆断肠人"横向呼应,构建立体情感空间。

五、历史背景

1.创作语境

该曲应出自王实甫佚失的杂剧作品。元代至元年间(1264-1294)科举废止,文人转向戏曲创作,形成"曲泄愤"的创作潮流。

2.曲牌演变

"贤宾"为唐宋教坊曲名,元代被改造为商调曲牌。王实甫将其与【逍遥乐】【金菊香】等曲牌联套使用,开创"剧"范式。

六、跨文本比较

1.与《西厢记》关联

此曲情感表达与《西厢记·长亭送别》中【端正好】"云天,黄花地"互文,均展现"景写哀"的美学追求。

2.后世影响

明代汤显祖《牡丹亭》"梦"中【山坡羊】"没乱里春情难遣"在心理描写手法上明显承袭此曲。

七、学术争议

1.作者归属

有学者认为此曲实为关汉卿所作(见《录鬼簿续编》),但主流观点仍归为王实甫,因其与《西厢记》语言风格高度一致。

2.格律问题

末句"搂带宽三寸""三寸"仄争议,或为当时北方方言入声字特殊发音所致。

八、文化价值

1.语言化石

保留"地"忽地"等元代口语,是研究13世纪汉语演变的珍贵语料。

2.美学典范

开创"俗为雅"创作路径,将市井语言提炼为文学经典,直接影响后世《红楼梦》的诗词创作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