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牌名:集贤宾(商调集贤宾)
作者:王实甫(元代著名杂剧作家)
原文:
> 【集贤宾】
>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,不销魂怎地不销魂。
> 新啼痕压旧啼痕,断肠人忆断肠人。
> 今春香肌瘦几分?搂带宽三寸。
1."怕黄昏忽地又黄昏"
"忽地"元代口语,意为""黄昏意象的重复,强化时间流逝带来的心理压迫感。
2."不销魂怎地不销魂"
"魂"典出江淹《别赋》,"怎地"元代特有反问句式,双重否定构成情感递进。
3."带宽三寸"
"带"即衣带,借用"衣带渐宽"(源自《古诗十九首》),量化表现相思消瘦程度。
(现代汉语意译)
黄昏的来临总是令人惶恐,
教人如何不黯然神伤?
新的泪痕覆盖着旧日泪迹,
伤心人思念着另一个断肠者。
今春以来身形消瘦多少?
腰间的衣带又宽松了三寸。
1.创作语境
该曲应出自王实甫佚失的杂剧作品。元代至元年间(1264-1294)科举废止,文人转向戏曲创作,形成"曲泄愤"的创作潮流。
2.曲牌演变
"贤宾"为唐宋教坊曲名,元代被改造为商调曲牌。王实甫将其与【逍遥乐】【金菊香】等曲牌联套使用,开创"剧"范式。
1.与《西厢记》关联
此曲情感表达与《西厢记·长亭送别》中【端正好】"云天,黄花地"互文,均展现"景写哀"的美学追求。
2.后世影响
明代汤显祖《牡丹亭》"梦"中【山坡羊】"没乱里春情难遣"在心理描写手法上明显承袭此曲。
1.作者归属
有学者认为此曲实为关汉卿所作(见《录鬼簿续编》),但主流观点仍归为王实甫,因其与《西厢记》语言风格高度一致。
2.格律问题
末句"搂带宽三寸""三寸"仄争议,或为当时北方方言入声字特殊发音所致。
1.语言化石
保留"地"忽地"等元代口语,是研究13世纪汉语演变的珍贵语料。
2.美学典范
开创"俗为雅"创作路径,将市井语言提炼为文学经典,直接影响后世《红楼梦》的诗词创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