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题名:苏幕遮·燎沉香
作者:北宋·周邦彦
原文:
燎沉香,消溽暑。
鸟雀呼晴,侵晓窥檐语。
叶上初阳干宿雨,水面清圆,一一风荷举。
故乡遥,何日去?
家住吴门,久作长安旅。
五月渔郎相忆否?
小楫轻舟,梦入芙蓉浦。
---
1.燎沉香:焚烧名贵香料"沉香"宋代文人雅士常用以祛湿除秽。
2.溽暑:指盛夏潮湿闷热的气候,典出《礼记·月令》。
3.侵晓:破晓时分,与"晓"互文,体现时间精准性。
4.吴门:苏州古称,暗示作者江南出身(周邦彦为钱塘人)。
5.长安旅:借汉唐都城指代北宋汴京,凸显"京漂"文人身份。
---
点燃沉香驱散暑气,
鸟雀在黎明时分檐头啼鸣报晴。
朝阳晒干荷叶昨夜的雨滴,
水面上圆润的荷叶,
随着晨风亭亭而立。
故乡遥远,归期难定,
本是江南游子,却久居京城。
五月故乡的渔夫可还记得我?
梦中我划着小船,
驶入那片荷花盛开的湖泽。
---
上阕通过"沉香-屋檐-荷塘"形成由内而外的空间延伸,下阕以"-吴门-芙蓉浦"完成现实与梦境的时空折叠,体现宋代词人特有的细腻空间感知。
1.嗅觉意象:沉香(人工雅致)
2.听觉意象:鸟雀呼晴(自然生机)
3.视觉意象:风荷举(动态美学)
三重感官交织,达成王国维所言"景物真感情"境界。
本词双调六十二字,上下阕各四仄韵。周邦彦精研音律,"举""否"浦"等闭口韵的选用,营造出沉吟往复的声韵效果。
---
据夏承焘《唐宋词人年谱》,此词应作于1104-1108年间,时值作者任徽猷阁待制期间,处于新旧党争余波中,词中"久作长安旅"暗含政治羁縻之苦。
"吴门"与"长安"的地理对峙,折射北宋文人"地域认同"与"政治中心"永恒矛盾,可比照同时期苏轼"如逆旅"的慨叹。
---
1.与柳永《望海潮》对照:同写江南风物,柳词铺陈市井繁华,周词凝练个人情思。
2.与姜夔《念奴娇》呼应:南宋姜夔"陂人未到"化用周词荷意象,可见影响之深远。
---
1."浦"地理考:有学者指为杭州西湖,亦有考证为绍兴鉴湖,反映宋代江南水系文化的普遍性。
2."渔郎"身份辩:或实指故友,或虚化文学符号,体现周词"虚实相生"的创作特征。
---
1.生态美学范例:词中"雀呼晴"风荷举"等句,成为当代生态批评的经典文本。
2.都市文学先声:早于现代都市文学九百年,已精准捕捉城市漂泊者的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