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。注释与译文# 【注释】1.剔秃圞(luán):元代口语,形容浑圆饱满状2.天外月:暗...">
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5     共 2527 浏览

曲名与原文

曲牌:清江引(双调)

作者:宋方壶(元代散曲家)

原文

> 剔秃圞一轮天外月,

> 拜了低低说:

> "是必常团圆,休着些儿缺。

> 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。

注释与译文

# 【注释】

1.剔秃圞(luán):元代口语,形容浑圆饱满状

2.天外月:暗喻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

3.拜了低低说:展现民间祈愿的虔诚姿态

4.着些儿缺:出现丝毫缺损(着:使、让)

5.有情底:"的"方言写法,指有情人

# 【白话译文】

仰望夜空中那轮完美无缺的明月,

我恭敬行礼轻声许愿:

"请务必永远团圆完满,

莫要出现半点残缺。

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,

都像你这明月般美满无缺。

文学赏析

# 一、意象构建

1.明月象征:突破传统"月有阴晴圆缺"的伤感表达,创造性地将圆月塑造成永恒团圆的象征

2.口语化修辞:"剔秃圞"俚语运用体现元曲"文而不文,俗而不俗"质

# 二、情感表达

  • 祈愿式抒情:通过"拜月"建立人月对话关系
  • 普世关怀:末句突破个人情感,升华为对天下有情人的祝福

# 三、艺术特色

1.双关手法:表面咏月,实则托物言志

2.音韵设计:"月、说、缺、者"押车遮韵,朗朗上口

---

历史背景

# 元代社会语境

1.民族融合:蒙古统治下汉族文人的精神寄托

2.曲艺繁荣:勾栏瓦舍的表演需求推动散曲口语化

# 作者生平关联

  • 宋方壶(约1300-1360)生平记载稀少,从其存世作品可见:
  • 擅长通过日常物象表达哲理
  • 多描写隐逸生活,此作却展现入世情怀

---

跨文体比较

维度唐诗表现本曲特色
月亮意象李白"举杯邀明月"建构对话关系
情感基调苏轼"悲欢离合"强调永恒圆满
语言风格工整对仗方言俚语入曲

---

学术争议

1.创作年代:学界对其是否作于元末存在分歧

2.主旨解读

  • 主流观点:爱情颂歌
  • 新锐观点:暗喻对元朝统一的期许

# 版本校勘

现存最早见于《阳春白雪》明抄本,第三句"是必常团圆"在《太平乐府》中作"须是常团圆"元代用字灵活性。

---

文化影响

1.戏曲改编:明代《拜月亭》部分唱词化用此曲意境

2.当代传播:入选《元曲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

3.国际翻译:宇文所安英译本保留"秃圞"音译特色

---

延伸思考

1.哲学维度:圆月意象与理学"一体"观的呼应

2.性别视角:女性拜月习俗在曲中的文人化重构

3.生态解读:天象观察中蕴含的朴素自然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