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。注释与译文# 【注释】1.剔秃圞(luán):元代口语,形容浑圆饱满状2.天外月:暗...">
曲牌:清江引(双调)
作者:宋方壶(元代散曲家)
原文:
> 剔秃圞一轮天外月,
> 拜了低低说:
> "是必常团圆,休着些儿缺。
> 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。
1.剔秃圞(luán):元代口语,形容浑圆饱满状
2.天外月:暗喻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
3.拜了低低说:展现民间祈愿的虔诚姿态
4.着些儿缺:出现丝毫缺损(着:使、让)
5.有情底:"的"方言写法,指有情人
仰望夜空中那轮完美无缺的明月,
我恭敬行礼轻声许愿:
"请务必永远团圆完满,
莫要出现半点残缺。
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,
都像你这明月般美满无缺。
1.明月象征:突破传统"月有阴晴圆缺"的伤感表达,创造性地将圆月塑造成永恒团圆的象征
2.口语化修辞:"剔秃圞"俚语运用体现元曲"文而不文,俗而不俗"质
1.双关手法:表面咏月,实则托物言志
2.音韵设计:"月、说、缺、者"押车遮韵,朗朗上口
---
1.民族融合:蒙古统治下汉族文人的精神寄托
2.曲艺繁荣:勾栏瓦舍的表演需求推动散曲口语化
---
维度 | 唐诗表现 | 本曲特色 |
---|---|---|
月亮意象 | 李白"举杯邀明月" | 建构对话关系 |
情感基调 | 苏轼"悲欢离合" | 强调永恒圆满 |
语言风格 | 工整对仗 | 方言俚语入曲 |
---
1.创作年代:学界对其是否作于元末存在分歧
2.主旨解读:
现存最早见于《阳春白雪》明抄本,第三句"是必常团圆"在《太平乐府》中作"须是常团圆"元代用字灵活性。
---
1.戏曲改编:明代《拜月亭》部分唱词化用此曲意境
2.当代传播:入选《元曲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
3.国际翻译:宇文所安英译本保留"秃圞"音译特色
---
1.哲学维度:圆月意象与理学"一体"观的呼应
2.性别视角:女性拜月习俗在曲中的文人化重构
3.生态解读:天象观察中蕴含的朴素自然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