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3     共 2528 浏览

原词呈现

题名:青玉案·元夕

作者:辛弃疾(南宋)

原文

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
蛾儿雪柳黄金缕。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
---

注释精析

1.花千树:指元宵花灯如千树花开,典出唐代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"火树银花合"

2.星如雨:双关语,既指烟花坠落如星雨,又暗喻《诗经·郑风》"兴视夜,明星有烂"

3.玉壶:月光代称,源自唐代朱华《海上生明月》"皎秋中月,团圆海上生。影开金镜满,轮抱玉壶清"

4.鱼龙舞:汉代百戏遗风,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载"衍鱼龙,角抵之戏

白话译文

上阕:

元宵夜的东风吹开万千花树般的灯火,又吹落漫天星雨般的烟花。豪华马车驶过留下满路馨香,凤箫声悠扬回荡,月光流转如珠玉,整夜可见鱼龙彩灯舞动。

下阕:

盛装女子头戴蛾儿、雪柳等饰物,随笑语渐远只余暗香浮动。在人群中千百次寻觅,忽然回首时,才发现思念之人独立在灯火零落处。

---

文学赏析

1.意象系统

  • 视觉意象群:"花千树"星如雨"玉壶光"构成璀璨的元宵盛景
  • 听觉意象群:"箫声""节日喧闹
  • 嗅觉意象群:"满路"香"暗示美人踪迹

2.结构艺术

采用"铺陈-转折",前80%篇幅极写元宵繁华,末句"灯火阑珊处"转向孤高意境,形成强烈审美反差。这种"扫处即生"笔法,与李清照《永遇乐·元宵》的铺叙形成鲜明对比。

3.人格象征

"那人"被历代学者多重解读:

  • 梁启超认为是辛弃疾政治理想的化身
  •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引申为"之成大事业者"的第三重境界
  • 现代研究多认为寄托了作者"归正人"(南归将领)的孤独心境

---

历史背景

1.创作时间

学界普遍认定作于1174-1181年间,时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,正值南宋"淳之治"的太平时期,但北方沦陷区战事频仍。

2.社会语境

  •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为全民狂欢节,《东京梦华录》载"正月十五日元宵,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,开封府绞缚山棚,立木正对宣德楼"
  • 词中"雕车"临安城商业繁荣,据《武林旧事》记载,南宋元宵节消费"日糜金钱,靡有纪极"3.政治隐喻

    "阑珊处"可能暗指:

  • 对北方义军的期待(辛弃疾曾率50骑突袭金营擒叛将)
  • 对朝廷主和派的不满(该词创作前一年,虞允文等主战派大臣相继去世)

---

跨文化比较

1. 与欧阳修《生查子·元夕》对比:

  • 同写元宵,欧词"去年元夜时"时间对比,辛词侧重空间对照
  • 情感表达上,欧词直白"泪湿春衫袖"词含蓄"阑珊处"

2. 与姜夔《鹧鸪天·正月十一日观灯》对比:

  • 姜词"少年情事老来悲"直抒沧桑,辛词将感慨隐于意象之中
  • 二者共同体现南宋词"清空"与"骚雅"审美追求

---

学术争议

1. 关于"":

  • 传统观点认为是女性(如邓广铭《稼轩词编年笺注》)
  • 当代学者束景南提出或是辛弃疾自我投射,类似屈原"香草美人"手法

2. 创作地点之争:

- 江西派主张作于赣州任职期间

- 浙江派依据"凤箫"认为作于临安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