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名:青玉案·元夕
作者:辛弃疾(南宋)
原文:
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蛾儿雪柳黄金缕。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---
1.花千树:指元宵花灯如千树花开,典出唐代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"火树银花合"
2.星如雨:双关语,既指烟花坠落如星雨,又暗喻《诗经·郑风》"兴视夜,明星有烂"
3.玉壶:月光代称,源自唐代朱华《海上生明月》"皎秋中月,团圆海上生。影开金镜满,轮抱玉壶清"
4.鱼龙舞:汉代百戏遗风,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载"衍鱼龙,角抵之戏
上阕:
元宵夜的东风吹开万千花树般的灯火,又吹落漫天星雨般的烟花。豪华马车驶过留下满路馨香,凤箫声悠扬回荡,月光流转如珠玉,整夜可见鱼龙彩灯舞动。
下阕:
盛装女子头戴蛾儿、雪柳等饰物,随笑语渐远只余暗香浮动。在人群中千百次寻觅,忽然回首时,才发现思念之人独立在灯火零落处。
---
1.意象系统
2.结构艺术
采用"铺陈-转折",前80%篇幅极写元宵繁华,末句"灯火阑珊处"转向孤高意境,形成强烈审美反差。这种"扫处即生"笔法,与李清照《永遇乐·元宵》的铺叙形成鲜明对比。
3.人格象征
"那人"被历代学者多重解读:
---
1.创作时间
学界普遍认定作于1174-1181年间,时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,正值南宋"淳之治"的太平时期,但北方沦陷区战事频仍。
2.社会语境
"阑珊处"可能暗指:
---
1. 与欧阳修《生查子·元夕》对比:
2. 与姜夔《鹧鸪天·正月十一日观灯》对比:
---
1. 关于"":
2. 创作地点之争:
- 江西派主张作于赣州任职期间
- 浙江派依据"凤箫"认为作于临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