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6:38:53     共 2532 浏览

一、词作原文

《青玉案·送伯固归吴中》

三年枕上吴中路,遣黄犬、随君去。若到松江呼小渡,莫惊鸥鹭,四桥尽是,老子经行处。

辋川图上看春暮,常记高人右丞句。作个归期天已许,春衫犹是,小蛮针线,曾湿西湖雨。

二、注释与白话译文

# (1)重点词汇注释

  • 伯固:苏坚字伯固,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僚属,工诗善画
  • 黄犬:典出《晋书·陆机传》"黄耳传书"指代书信往来
  • 四桥:苏州名胜,指代姑苏风物
  • 辋川图: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名画,隐喻文人雅趣
  • 小蛮:白居易侍女名,此处借指苏轼侍妾王朝云

# (2)现代汉语译文

三年来梦中常现吴中景,且遣黄犬随君传音讯。若到松江唤舟摆渡,莫惊起沙鸥白鹭,那四桥烟雨处,尽是我当年漫游行迹。

好似观王维辋川暮春图,总忆王右丞超凡诗句。料想归期已得天应允,身上春衫仍是,伊人亲手缝制,曾浸透西湖绵绵细雨。

三、文学艺术赏析

# 1. 结构艺术

全词采用"—回忆—展望"时空架构:

  • 上阕实写送别场景,通过"犬"鸥鹭"意象构建动态画面
  • 下阕虚写追忆与期许,"辋川图"蛮针线"形成雅俗对照

# 2. 修辞特色

  • 用典密丽:连续化用陆机、王维、白居易三位唐人典故
  • 通感运用:末句"湿西湖雨"将视觉转化为触觉记忆
  • 时空折叠:将三年羁旅、往昔游历、未来重聚压缩于词幅

# 3. 情感维度

表面送别实则自抒怀抱,体现:

  • 对吴中风物的深切眷恋(地理乡愁)
  • 对文人传统的自觉承继(文化认同)
  • 对归隐生活的诗意向往(精神归宿)

四、历史背景考据

# 1. 创作时间定位

据《苏轼年谱》考证,此词作于元祐四年(1089)苏轼二度任职杭州期间,时年54岁,正值其艺术创作成熟期。

# 2. 苏坚其人

作为受赠对象的苏坚:

  • 时任杭州监税官,与苏轼多有唱和
  • 后因"元祐党籍"事件受牵连
  • 其子苏庠为南宋著名隐逸诗人

# 3. 吴中地理指涉

词中涉及苏州具体景观:

  • 松江:今吴淞江,唐宋时期重要漕运水道
  • 四桥:学界多认为指代苏州"泉桥"等宋代名胜
  • 西湖:实指杭州西湖,与苏州形成地理呼应

五、词学价值阐释

1.开拓送别词新境:突破"执手相看泪眼"范式,创造"文为词"的雅化表达

2.体现苏轼中期词风:兼具"放"的气度与"清丽"笔致

3.宋人地域书写的典范:将个人记忆与城市意象完美融合

六、历代评点辑录

- 明代杨慎《词品》:"春衫犹是'二句,不著一字尽得风流"-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"仙乎仙乎,觉离骚廿五,去人不远"

- 近代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"调本贺铸所创,东坡化刚为柔,别开生面"###七、延伸思考

1. 比较阅读:可与柳永《雨霖铃》、秦观《满庭芳》等宋代送别词对照

2. 文化溯源:词中"鸥鹭"意象与道家隐逸思想的内在关联

3. 现代启示:古典文人交往中"雅赠"传统的当代意义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