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玉案·送伯固归吴中》
三年枕上吴中路,遣黄犬、随君去。若到松江呼小渡,莫惊鸥鹭,四桥尽是,老子经行处。
辋川图上看春暮,常记高人右丞句。作个归期天已许,春衫犹是,小蛮针线,曾湿西湖雨。
三年来梦中常现吴中景,且遣黄犬随君传音讯。若到松江唤舟摆渡,莫惊起沙鸥白鹭,那四桥烟雨处,尽是我当年漫游行迹。
好似观王维辋川暮春图,总忆王右丞超凡诗句。料想归期已得天应允,身上春衫仍是,伊人亲手缝制,曾浸透西湖绵绵细雨。
全词采用"—回忆—展望"时空架构:
表面送别实则自抒怀抱,体现:
据《苏轼年谱》考证,此词作于元祐四年(1089)苏轼二度任职杭州期间,时年54岁,正值其艺术创作成熟期。
作为受赠对象的苏坚:
词中涉及苏州具体景观:
1.开拓送别词新境:突破"执手相看泪眼"范式,创造"文为词"的雅化表达
2.体现苏轼中期词风:兼具"放"的气度与"清丽"笔致
3.宋人地域书写的典范:将个人记忆与城市意象完美融合
- 明代杨慎《词品》:"春衫犹是'二句,不著一字尽得风流"-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"仙乎仙乎,觉离骚廿五,去人不远"
- 近代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"调本贺铸所创,东坡化刚为柔,别开生面"###七、延伸思考
1. 比较阅读:可与柳永《雨霖铃》、秦观《满庭芳》等宋代送别词对照
2. 文化溯源:词中"鸥鹭"意象与道家隐逸思想的内在关联
3. 现代启示:古典文人交往中"雅赠"传统的当代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