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08     共 2530 浏览

一、原曲呈现

曲牌:仙吕·一半儿

作者:王和卿(元代)

原文

> 别来宽褪缕金衣,粉悴烟憔减玉肌。

> 泪点儿只除衫袖知。

> 盼佳期,一半儿才干一半儿湿。

二、词句注释

1.宽褪缕金衣

  • "缕金衣"金线刺绣的华服,"宽褪"因相思消瘦致衣物宽松
  • 化用李煜《谢新恩》"缕金衣透雪肌香"

2.粉悴烟憔

  • "粉"指胭粉妆容,""眉黛
  • 复合式形容词,刻画女子面容憔悴之态

3.泪点儿句:

  • "除"字强调隐秘性,体现闺怨题材的私密情感特征
  • 与李清照"泪湿罗衣脂粉满"形成时空呼应

三、白话译文

自从分别后,(我)金线绣衣日渐宽松,

胭粉褪色眉黛黯淡,玉肌也消瘦。

这斑斑泪痕唯有衣衫袖口知晓。

期盼重逢之日,

袖上泪痕一半刚干一半又湿透。

四、艺术特色赏析

# 1.结构张力

  • 前三句铺陈静态画面,后两句突转动态描写
  • "一半儿"使用形成回环韵律,符合曲牌特性

# 2.意象经营

  • 衣饰意象:缕金衣→衫袖→泪痕,构成物质到情感的递进
  • 数字修辞:"一半儿"精确分割强化情感浓度

# 3.情感表达

  • 通过外在物象(衣宽、泪痕)投射内心世界
  • 体现元代散曲"以俗为雅"的审美转向

五、历史背景考证

1.创作年代

  • 约作于元世祖至元年间(1264-1294)
  • 对应元杂剧兴起初期,散曲尚保留词体余韵

2.社会语境

  • 反映元代知识分子"沉抑下僚"普遍心态
  • 闺怨题材实为文人自我抒怀的隐喻载体

3.作者关联

  • 王和卿与关汉卿交游记录见《录鬼簿》
  • 本曲可能受当时杂剧《拜月亭》影响

六、跨文体比较

1.与词体区别

  • 突破宋词"含蓄",采用直白叙述
  • 末句俚语入曲体现元代市井文学特征

2.后世影响

  • 清人朱彝尊《曝书亭集》仿作《一半儿》组曲
  • 当代戏曲《牡丹亭》"寻梦"唱段可见其影子

七、学术争议辨正

1.作者归属问题

  • 明代《盛世新声》误作马致远作品
  • 据元刊《阳春白雪》校正为王和卿所作

2."衫袖知"分歧

  • 主流观点认为拟人化描写
  • 钱南扬提出可能暗指"红袖添香"典故

八、文化价值重估

1.文学史地位

  • 元代散曲闺怨题材典范之作
  • 开创"儿"曲牌情感表达范式

2.当代意义

- 为古代女性情感研究提供文本个案

- 其白描手法对现代微型小说创作具启示性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