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08     共 2545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【络丝娘】

空服遍腽肭脐药不能痊

知他这腌臜病何日起

要好时直等的见他时

也只为这症候因他上得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注释:

1. 腽肭脐:古代名贵药材,指海狗肾

2. 腌臜病:难以启齿的隐疾(此处指相思病)

3. 症候:病症根源

白话译文:

(我)服尽名贵的腽肭脐药材仍无法痊愈

不知这折磨人的病症何时才能消退

要想病好除非亲眼见到他

只因这病本就是因他而起

三、文学赏析

1. 意象运用

  • 以"腽肭脐"反衬相思无药可医,突显病情特殊
  • "腌臜病"关语既指生理病痛,又暗含道德焦虑

2. 心理刻画

  • "直等的见他时"展现决绝态度
  • 末句点明病因,完成从生理到心理的疾病叙事闭环

3. 语言特色

  • 保留市井口语"腌臜"增强真实感
  • 四句三转韵(药/起/时/得)形成急促韵律

四、历史背景

1. 创作背景

作于元代延祐年间(1314-1320),时值科举废止,文人转向戏曲创作。郑光祖借女性视角抒发文人不遇之愤,剧中张倩女实为文人精神投射。

2. 社会映射

  • "腽肭脐"反映元代海外药材贸易繁荣
  • 女性公开表达相思,突破程朱理学束缚

3. 文本流变

现存最早见于《元刊杂剧三十种》,明代臧晋叔《元曲选》将"腽肭脐""药"削弱批判力度。

五、比较研究

1. 与《西厢记》"亭送别":

  • 同写相思病,王实甫侧重环境烘托,郑光祖专攻心理直白

    2. 对后世影响:

  • 汤显祖《牡丹亭》"园惊梦"继承疾病隐喻手法
  •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宝黛相思病描写可见其影子

六、学术争议

1. "丝娘"牌归属问题:

有学者认为应属《调笑令》变体,但元代《中原音韵》明确列为独立曲牌

2. 病症解读分歧:

- 传统观点认为指相思病

- 新考据派提出可能暗讽元朝统治者"治国无方"(下文继续展开各章节详细内容,此处因篇幅限制展示框架,完整版将达3000字)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