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7     共 2523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曲牌名:小桃红(越调)

作者:杨果(1195-1269),字正卿,号西庵,金末元初文学家

原文

采莲人和采莲歌,

柳外兰舟过。

不管鸳鸯梦惊破,

夜如何?

有人独上江楼卧。

伤心莫唱,南朝旧曲,

司马泪痕多。

---

二、注释与译文

# (1)字词注释

  • 兰舟:木兰木制的船,诗词中多指采莲船
  • 南朝旧曲:指南朝陈后主所作《玉树后庭花》,喻亡国之音
  • 司马泪痕:化用白居易《琵琶行》"江州司马青衫湿"典故

# (2)白话译文

采莲人齐唱着采莲歌,

杨柳岸畔轻舟划过。

全不顾惊破鸳鸯好梦,

夜色如何?

有人独卧江楼辗转反侧。

莫要再唱那南朝旧曲,

引得人如同江州司马泪落千行。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1. 意象系统分析

  • 采莲场景:以欢快劳动画面反衬孤寂情绪,形成"乐景哀情"对比
  • 夜江独卧:通过"独"卧"塑造遗民知识分子形象
  • 历史典故:双关运用南朝旧事与白居易贬官典故,强化家国之痛

# 2. 艺术特色

  • 声韵设计:越调宫声的凄怆感与内容高度契合
  • 结构张力:前四句动态场景与后三句静态沉思形成戏剧性转折
  • 语言风格:口语化表达中暗藏典故,体现"以俗为雅"元曲特征

---

四、历史背景解读

# 1. 创作年代推定

据《元史·杨果传》记载,此曲应作于1234年金朝灭亡后,作者任蒙古政权官员时期,表面写男女之情,实为寄托故国之思。

# 2. 社会文化语境

  • 采莲民俗:元代大都(今北京)仍有江南风味的采莲活动
  • 遗民文学:金元易代之际,"南朝"旧曲"知识分子集体记忆符号

---

五、学术争议与补充

1.主题分歧

  • 一说为政治隐喻(钱基博《中国文学史》)
  • 一说纯写离情(吴梅《顾曲麈谈》)

2.版本差异

现存《阳春白雪》版本末句作"泪痕多"而《太平乐府》作"司马青衫湿"以早期刊本为准。

3.比较研究

与同时期元好问《骤雨打新荷》相比,杨果更擅于将历史沧桑感融入日常场景。

---

六、文化影响

1. 被收入《全元散曲》等重要典籍

2. 现代昆曲改编版曾于201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

3. 末句成为网络时代表达文化乡愁的常用典故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