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裳裳者华,其叶湑兮。我觏之子,我心写兮。我心写兮,是以有誉处兮。
裳裳者华,芸其黄矣。我觏之子,维其有章矣。维其有章矣,是以有庆矣。
裳裳者华,或黄或白。我觏之子,乘其四骆。乘其四骆,六辔沃若。
左之左之,君子宜之。右之右之,君子有之。维其有之,是以似之。
```
1.裳裳:同"常"盛貌
2.湑(xǔ):茂盛润泽
3.觏(gòu):遇见
4.写:宣泄、舒畅
5.誉处:安乐
6.芸:深黄色
7.四骆:白毛黑鬃的马
8.六辔:六根马缰绳
9.沃若:柔润有光泽
(第一段)
盛开的鲜花啊,绿叶多么润泽。
我遇见那位君子,心中郁结尽消。
心中郁结尽消,因而安乐逍遥。
(第二段)
盛开的鲜花啊,金黄灿烂耀眼。
我遇见那位君子,德行文章斐然。
德行文章斐然,因而福庆绵延。
(第三段)
盛开的鲜花啊,或白或黄相间。
我遇见那位君子,驾着四骆骏马。
驾着四骆骏马,六辔光泽柔滑。
(第四段)
向左向左转,君子从容应对。
向右向右转,君子尽得其宜。
因其尽得其宜,故而世代承继。
1.意象系统
以"裳者华"为核心意象,通过"黄白花色-繁茂枝叶-四骆骏马-六辔"构建视觉链条,形成由静到动的审美递进。
2.修辞特征
3.情感逻辑
遵循"物起兴→睹人抒怀→德行赞颂→政治隐喻"层结构,最终落点于"维其有之,是以似之"传承主题。
1.创作年代推定
据《毛诗序》"刺幽王也"当属西周晚期(约前780年),反映王室衰微时期对贤臣的呼唤。
2.礼制映射
3.政治隐喻说
清代学者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认为:"此诗盖周室旧臣,于乱世中遇故家贤裔而作"
1.主旨分歧
2."君子"考
3.植物学考据
"裳者华"或为:
① 木槿(《尔雅》郭璞注)
② 蜀葵(日本学者白川静说)
③ 泛称鲜花(现代多数学者观点)
1.文学传承
2.当代应用
- 清华校训"不息,厚德载物""其有之"精神相通
- 外交场合引用"之右之"喻指国际关系协调
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