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名:中吕·红绣鞋·洞庭道中
作者:元代散曲家张可久(约1270-1348)
原文:
逐名利长安日下,望乡关倦客天涯。
孤舟夜泊洞庭沙。
雁惊秋渚,猿啸霜崖。
愁煞比干曾过此,待如何?
---
1.长安日下:
2.倦客天涯:
3.雁惊秋渚:
4.比干典故:
追逐功名如夸父逐日般来到京城,如今已成倦客远望故乡。
秋夜孤舟停泊在洞庭沙洲,
忽听大雁惊飞于水渚,猿猴哀鸣于霜崖。
连忠烈比干途经此地都会愁绝,我这飘零书生又当如何?
---
1.意象组合:
构建"孤舟-秋雁-霜猿"的蒙太奇画面,通过视觉(沙洲)、听觉(猿啸)、触觉(霜)的多感官描写强化羁旅之愁。
2.时空结构:
形成立体时空交织的悲怆意境。
3.修辞特征:
末句设问留白,继承屈原《天问》传统,比兴手法使个人情绪获得历史纵深感。
---
该作属"中吕宫"式,继承宋代词牌《红芍药》格律(共7句,5575577),但突破词体拘束:
---
1. 与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对比:
同写洞庭,宋人展现"忧后乐"士大夫情怀,元曲则流露个体生命焦虑。
2. 西方平行对照:
但丁《神曲》"地狱篇"漂泊意象与曲中"孤舟夜泊"存在精神共鸣,反映中世纪东西方共同的人文困境。
---
关于末句的三种解读:
1. 钱南扬《元曲选注》认为暗指元朝政治迫害
2. 王国维《宋元戏曲考》解作传统"士不遇"
3. 现代学者袁世硕指出实为对商人阶层的影射批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