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16     共 2526 浏览

曲牌与原文

曲名:中吕·红绣鞋·洞庭道中

作者:元代散曲家张可久(约1270-1348)

原文

逐名利长安日下,望乡关倦客天涯。

孤舟夜泊洞庭沙。

雁惊秋渚,猿啸霜崖。

愁煞比干曾过此,待如何?

---

注释与译文

# 注释分层解析:

1.长安日下

  • 双关语,既指帝都(政治中心),又暗喻追逐名利如逐日般徒劳。典出《晋书》"下荀鸣鹤"。

    2.倦客天涯

  • "倦"字为曲眼,体现元代文人漂泊常态。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的"肠人在天涯"形成互文。

    3.雁惊秋渚

  • 化用杜甫《登高》"急天高猿啸哀"湖秋季候鸟南迁的实景描写。

    4.比干典故

  • 商朝忠臣剖心而死,此处暗喻文人在异族统治下的精神困境。

# 白话译文:

追逐功名如夸父逐日般来到京城,如今已成倦客远望故乡。

秋夜孤舟停泊在洞庭沙洲,

忽听大雁惊飞于水渚,猿猴哀鸣于霜崖。

连忠烈比干途经此地都会愁绝,我这飘零书生又当如何?

---

文学赏析

# 三维艺术特色:

1.意象组合

构建"孤舟-秋雁-霜猿"的蒙太奇画面,通过视觉(沙洲)、听觉(猿啸)、触觉(霜)的多感官描写强化羁旅之愁。

2.时空结构

  • 空间:长安→洞庭→虚拟历史场景(比干)
  • 时间:日暮→秋夜→历史回溯

    形成立体时空交织的悲怆意境。

3.修辞特征

末句设问留白,继承屈原《天问》传统,比兴手法使个人情绪获得历史纵深感。

---

历史背景

# 元代文人处境:

  • 创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(1308-1311),时值恢复科举初期,汉人儒士仍受压制。
  • 张可久曾任绍兴路吏等微职,此曲反映其往来江浙、湖广的宦游经历。

# 曲体演变:

该作属"中吕宫"式,继承宋代词牌《红芍药》格律(共7句,5575577),但突破词体拘束:

  • 加入"如何"的口语化表达
  • 平仄处理上"逐名利"仄声连用,体现散曲的声韵解放

---

跨文化比较

1. 与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对比:

同写洞庭,宋人展现"忧后乐"士大夫情怀,元曲则流露个体生命焦虑。

2. 西方平行对照:

但丁《神曲》"地狱篇"漂泊意象与曲中"孤舟夜泊"存在精神共鸣,反映中世纪东西方共同的人文困境。

---

学术争议

关于末句的三种解读:

1. 钱南扬《元曲选注》认为暗指元朝政治迫害

2. 王国维《宋元戏曲考》解作传统"士不遇"

3. 现代学者袁世硕指出实为对商人阶层的影射批判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