篇名:山有扶苏(《诗经·郑风》第十六篇)
作者:无名氏(周代民间歌谣)
原文:
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
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山有桥松,隰有游龙。
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---
1.扶苏:
通"扶疏"树木枝叶茂盛,《毛传》释为"小木"现代学者多认为是桑树
2.隰(xí):
低湿洼地,与"山"形成地理对照
3.荷华:
即荷花,先秦时称"菡萏"此处用盛开花朵隐喻女子年华
4.子都:
春秋郑国美男子(《孟子·告子上》有载),后成为美男代称
5.狂且(jū):
轻狂之人,"且"为语助词,一说指代粗鄙男性
---
第一章:
高山上长满扶苏树,洼地里绽放着荷花。
没遇见俊美的子都,偏碰上你这轻狂徒。
第二章:
高山上挺立桥松,洼地里生长红蓼。
没遇见端庄的子充,偏遇上你这狡黠郎。
---
```
扶苏/桥松 → 理想男性(子都、子充)
荷华/游龙 → 抒情女主
狂且/狡童 → 现实恋人
```
---
1.创作年代:
根据"郑风"标识及"子都",推定创作于春秋初期(前770-前600年)
2.社会风俗折射:
3.礼制隐喻说:
汉代郑玄认为"忽也"讽喻郑昭公(忽)不能任用贤人,此说后世多存疑
---
1.植物符号学比较:
2.后世化用案例:
---
1.主旨分歧:
2."且"身份考:
闻一多考证为"狙"代未受礼教约束的庶民青年
---
1.成语衍生:
"陬海澨"出自《文选·吴都赋》刘逵注引此诗)
2.现代改编:
2023年河南博物院《诗经》主题展中,该篇被改编为交互式全息剧场
(AI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