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题名:殢人娇·后亭梅花开有感
作者:李清照(1084-约1155)
原文:
> 玉瘦香浓,檀深雪散。
> 今年恨、探梅又晚。
> 江楼楚馆,云闲水远。
> 清昼永,凭栏翠帘低卷。
> 坐上客来,尊前酒满。
> 歌声共、水流云断。
> 南枝可插,更须频剪。
> 莫直待、西楼数声羌管。
---
1.玉瘦香浓:
- "瘦"形容梅花枝干清瘦,"香浓"梅花香气馥郁,形成视觉与嗅觉的对比映衬。
2.檀深雪散:
- ""浅绛色梅花,"深"其色泽浓郁,"散"暗示冬雪消融的初春时节。
3.探梅又晚:
- 词人感叹错过最佳赏梅时机的遗憾,隐含岁月蹉跎之悲。
4.江楼楚馆:
- 泛指江南馆驿,可能暗指李清照南渡后漂泊流寓的生活场景。
5.南枝可插:
- 典出《荆州记》"凯寄梅"此处化用折梅寄远的典故,表达对故土的思念。
梅花枝干清瘦却香气浓烈,深红色的花瓣映着残雪。今年又因来迟而错过赏梅佳期。在临江的楼阁中,看云水悠远。漫长的白昼里,倚着栏杆将翠帘低卷。宾客满座,酒杯频添,歌声与流水白云交织。南向的梅枝尚可折取,需及时修剪,切莫等到羌笛哀怨时才空叹。
---
1.时空对照:
- 以"雪散"暗示冬季尾声,"梅又晚"建立时间纵轴;"江楼楚馆""枝"构成南北空间对照,反映作者南渡后的地理位移。
2.感官交响:
- 视觉(玉瘦、檀深)、嗅觉(香浓)、听觉(歌声、羌管)的多重叠加,形成沉浸式审美体验。
1.对比手法:
2.用典密度:
- 全词至少化用3处典故(陆凯寄梅、弄玉吹箫、李璟"小楼吹彻玉笙寒"体现"铺叙典雅"创作特点。
---
根据词中"馆"意象及哀婉基调,学界普遍认为此词作于:
---
1.与前期作品对比:
- 不同于《醉花阴》"人比黄花瘦"的闺怨表达,本词将个人愁绪扩展为时代飘零感。
2.与同时代词人比较:
- 朱敦儒《鹧鸪天》"为梅花醉不归"的疏狂,反衬出李清照词中克制的悲凉。
---
1.后世评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