```
旄丘之葛兮,何诞之节兮。
叔兮伯兮,何多日也?
何其处也?必有与也。
何其久也?必有以也。
狐裘蒙戎,匪车不东。
叔兮伯兮,靡所与同。
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
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
```
---
1.旄丘:前高后低的土山,象征地位高低差异
2.诞之节:葛藤蔓延的枝节,"诞"通"延"
3.叔/伯:对贵族男子的尊称
4.狐裘蒙戎:蓬乱的狐皮袍,暗指贵族装束
5.匪车不东:非车不向东行,暗讽不作为
6.褎如充耳:衣袖掩耳,形容装聋作哑
---
```
高丘上的葛藤啊,为何枝节蔓延这般长?
尊贵的叔伯们啊,为何多日不施援手?
为何安居不动?定有同谋之友。
为何拖延许久?必有隐情缘由。
蓬乱的狐裘裹身,非车不肯东行。
尊贵的叔伯们啊,不肯与我等同忧。
卑微如流离之子,衣衫褴褛飘零。
尊贵的叔伯们啊,宽袖掩耳故作不闻。
```
---
---
1.创作时期:学界多认定为东周初期(约前770-前700年)
2.地理指向:旄丘可能位于卫国境内(今河南淇县一带)
3.政治语境:反映卫国君臣对狄人入侵的应对无能
4.礼制映射:"狐裘"指大夫朝服,暗指官员失职
---
1.作者身份:
2."离之子":
---
1.成语溯源:"充耳不闻"出末章
2.后世化用:
3.现代价值:古代信访文学的早期范本
---
1. 对比阅读:《王风·黍离》同属东周怨刺诗
2. 考古参照:清华简《系年》载卫国内乱记载
3. 方法论:结合青铜器铭文考证"伯"身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