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4       共计:2519 浏览

诗经原文

```

旄丘之葛兮,何诞之节兮。

叔兮伯兮,何多日也?

何其处也?必有与也。

何其久也?必有以也。

狐裘蒙戎,匪车不东。

叔兮伯兮,靡所与同。

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

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

```

---

词语注释

1.旄丘:前高后低的土山,象征地位高低差异

2.诞之节:葛藤蔓延的枝节,"诞"通"延"

3.叔/伯:对贵族男子的尊称

4.狐裘蒙戎:蓬乱的狐皮袍,暗指贵族装束

5.匪车不东:非车不向东行,暗讽不作为

6.褎如充耳:衣袖掩耳,形容装聋作哑

---

白话译文

```

高丘上的葛藤啊,为何枝节蔓延这般长?

尊贵的叔伯们啊,为何多日不施援手?

为何安居不动?定有同谋之友。

为何拖延许久?必有隐情缘由。

蓬乱的狐裘裹身,非车不肯东行。

尊贵的叔伯们啊,不肯与我等同忧。

卑微如流离之子,衣衫褴褛飘零。

尊贵的叔伯们啊,宽袖掩耳故作不闻。

```

---

文学赏析

# 结构艺术

  • 复沓手法:四章均以"叔兮伯兮"兴,强化质问语气
  • 意象对比:"狐裘"与"流离"阶级视觉反差
  • 隐喻系统:以葛藤蔓延喻问题积累,以"不东"车喻政策停滞

# 情感表达

  • 递进式控诉:从疑问("何多日"揭露("以"再到讽刺("耳"
  • 双重批判:既斥贵族不作为,又刺周王室对诸侯失控

---

历史背景考据

1.创作时期:学界多认定为东周初期(约前770-前700年)

2.地理指向:旄丘可能位于卫国境内(今河南淇县一带)

3.政治语境:反映卫国君臣对狄人入侵的应对无能

4.礼制映射:"狐裘"指大夫朝服,暗指官员失职

---

学术争议点

1.作者身份

  • 传统说:卫国士大夫
  • 新考:可能是流亡贵族所作

    2."离之子"

  • 郑玄注:指离散民众
  • 闻一多考:或为琉璃匠人(反映手工业者困境)

---

文化影响

1.成语溯源:"充耳不闻"出末章

2.后世化用

  • 杜甫《兵车行》"长者虽有问"借鉴
  • 白居易《杜陵叟》批判手法承袭

    3.现代价值:古代信访文学的早期范本

---

延伸阅读建议

1. 对比阅读:《王风·黍离》同属东周怨刺诗

2. 考古参照:清华简《系年》载卫国内乱记载

3. 方法论:结合青铜器铭文考证"伯"身份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