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11:46:23     共 2522 浏览

一、诗作基本信息

标题:蝉

作者:李商隐(约813-858),晚唐著名诗人,字义山,号玉溪生,与杜牧合称"小李杜"诗以隐晦朦胧的意象和精工典丽的语言著称。

---

二、原文呈现

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

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

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

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。

---

三、注释详解

1.本以高难饱:蝉栖高树,古人认为餐风饮露难以饱腹,暗喻清高之士的生存困境。

2.恨费声:徒然耗费声音,指蝉鸣无人理解。

3.五更疏欲断:黎明时分蝉声稀疏将绝,象征生命力的衰竭。

4.碧无情:树木依旧青翠,反衬蝉的孤寂,体现自然界的冷漠。

5.薄宦梗犹泛:用桃梗漂泊典故,指诗人官职卑微如浮萍。

6.故园芜已平:故乡田园荒芜,暗示归隐之志难酬。

---

四、白话译文

原本因居高处难以温饱,

枉自悲鸣却无人知晓。

五更时鸣声渐稀将断,

满树碧叶仍冷漠无情。

卑微官职如桃梗漂泊,

故园杂草已淹没路径。

劳烦蝉鸣声声警醒我,

全家坚守同样的清贫。

---

五、文学赏析

# 1.意象系统

  • 双重象征:蝉既是自然物象,又是诗人人格投射。其"难饱"对应士人清高致贫,"碧无情"暗喻政治环境的冷酷。
  • 时空对照:"五更"流逝与"一树"凝固形成张力,强化生命脆弱感。

# 2.艺术手法

  • 比兴寄托:通篇咏蝉实则自况,继承《楚辞》香草美人传统。
  • 反差修辞:"声"的喧嚣与"碧无情"静默构成强烈对比。

# 3.情感层次

由蝉及人,经历"孤鸣-绝望-漂泊-自省"四重转折,最终在"家清"完成精神坚守的宣言。

---

六、扩展研究

# 1.文学史坐标

此诗代表晚唐咏物诗巅峰,比之骆宾王《在狱咏蝉》的激愤、虞世南《蝉》的清华,李商隐更侧重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。

# 2.文化密码

  • "难饱":源自《荀子·大略》"饮而不食者蝉也"赋予士人经济困境与道德选择的双重隐喻。
  • "梗泛":出自《战国策》桃梗寓言,成为唐代羁旅诗常用典故。

# 3.现代解读

从生态批评视角看,诗中展现的人与自然疏离关系,超前体现了环境伦理意识。蝉作为"者"的警示功能,与当代生态文学存在跨时空共鸣。

---

七、相关诗作对照

诗人作品核心意象情感基调
骆宾王《在狱咏蝉》露重飞难进冤屈愤懑
李商隐《蝉》碧无情孤绝自省
王沂孙《齐天乐·蝉》枯形阅世亡国之痛

---

八、学术争议

关于"烦君最相警"的解读存在分歧:

  • 传统派认为""蝉,体现物我对话
  • 新解派推测暗指令狐绹等政敌,属政治隐喻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蜀道难》-- 李白 | ·下一条:《行宫》-- 元稹
同类资讯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