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蝉
作者:李商隐(约813-858),晚唐著名诗人,字义山,号玉溪生,与杜牧合称"小李杜"诗以隐晦朦胧的意象和精工典丽的语言著称。
---
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
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
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
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。
---
1.本以高难饱:蝉栖高树,古人认为餐风饮露难以饱腹,暗喻清高之士的生存困境。
2.恨费声:徒然耗费声音,指蝉鸣无人理解。
3.五更疏欲断:黎明时分蝉声稀疏将绝,象征生命力的衰竭。
4.碧无情:树木依旧青翠,反衬蝉的孤寂,体现自然界的冷漠。
5.薄宦梗犹泛:用桃梗漂泊典故,指诗人官职卑微如浮萍。
6.故园芜已平:故乡田园荒芜,暗示归隐之志难酬。
---
原本因居高处难以温饱,
枉自悲鸣却无人知晓。
五更时鸣声渐稀将断,
满树碧叶仍冷漠无情。
卑微官职如桃梗漂泊,
故园杂草已淹没路径。
劳烦蝉鸣声声警醒我,
全家坚守同样的清贫。
---
由蝉及人,经历"孤鸣-绝望-漂泊-自省"四重转折,最终在"家清"完成精神坚守的宣言。
---
此诗代表晚唐咏物诗巅峰,比之骆宾王《在狱咏蝉》的激愤、虞世南《蝉》的清华,李商隐更侧重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。
从生态批评视角看,诗中展现的人与自然疏离关系,超前体现了环境伦理意识。蝉作为"者"的警示功能,与当代生态文学存在跨时空共鸣。
---
诗人 | 作品 | 核心意象 | 情感基调 |
---|---|---|---|
骆宾王 | 《在狱咏蝉》 | 露重飞难进 | 冤屈愤懑 |
李商隐 | 《蝉》 | 碧无情 | 孤绝自省 |
王沂孙 | 《齐天乐·蝉》 | 枯形阅世 | 亡国之痛 |
---
关于"烦君最相警"的解读存在分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