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-公众课
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时间:2025/8/28 21:52:08     共 2530 浏览

---

一、原曲呈现

【曲牌】双调·三番玉楼人

【作者】郑光祖(元代戏曲四大家之一)

【原文】

```

不系雕鞍门前柳,玉容寂寞见花羞。

冷风儿吹雨黄昏后,帘控金钩,掩玉楼。

空目断,楚台云,巫山岫。

篆烟微,人病酒。

恹恹瘦,罗衣宽褪,能消几个黄昏?

```

---

二、逐项解析

# (一)注释考据

1."不系雕鞍门前柳"

  • 雕鞍:饰有雕花的马鞍,代指离人坐骑
  • 化用王昌龄《闺怨》"忽见陌头杨柳色"

2."楚台云,巫山岫"

- 典出宋玉《高唐赋》,暗喻男女欢会

3."烟微"

- 篆烟:盘香升起的烟缕,元代贵族生活常见意象

# (二)白话译文

(散文体还原)

门前的垂柳不再系着华美的马鞍,独居的女子面对鲜花也觉羞愧。黄昏雨后冷风渐起,她放下帘钩紧闭楼阁。极目远望却不见楚王行云的踪影,唯有巫山群峰伫立。香炉里青烟袅袅,借酒消愁反添病容。日渐消瘦的躯体,连罗衣都显得宽大,这般光景还能熬过多少寂寞长夜?

---

三、文学赏析

# (一)艺术特征

1.意象系统

  • 构建"-花-雨-云-岫-烟"的婉约意象链
  • 空间从门前到远山再回归玉楼,形成闭环结构

2.修辞技法

  • 通感运用:"风儿吹雨"触觉与听觉交融
  • 设问收尾:"消几个黄昏"情感张力

# (二)情感表达

  • 通过"见花羞"人病酒"等细节,展现元代女性特有的压抑美
  • "巫山岫"与"掩玉楼"形成欲望与禁锢的强烈对比

---

四、历史语境

# (一)创作背景

  • 约作于元仁宗延祐年间(1314-1320)
  • 反映元代科举废止后,文人转向闺情题材的创作倾向

# (二)曲牌演变

  • "三番玉楼人"属北曲双调,现存郑作为最早完整记录
  • 明代《太和正音谱》载其变体《玉楼人醉》

---

五、延伸探讨

1.版本差异

- 《阳春白雪》本与《梨园按试乐府新声》本存在三处异文

2.后世影响

- 清初《纳书楹曲谱》仍收录此曲演唱谱

- 当代学者任中敏评其"疏密相间之妙"3.比较研究

- 与关汉卿《沉醉东风》相较,郑氏更重心理时空的营造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