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--公众课
新闻来源:公众课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9 15:45:55       共计:2522 浏览

一、原文呈现

篇名:小雅·沔水

作者:无名氏(《诗经》多为民间集体创作)

原文

沔彼流水,朝宗于海。

鴥彼飞隼,载飞载止。

嗟我兄弟,邦人诸友。

莫肯念乱,谁无父母?

沔彼流水,其流汤汤。

鴥彼飞隼,载飞载扬。

念彼不迹,载起载行。

心之忧矣,不可弭忘。

鴥彼飞隼,率彼中陵。

民之讹言,宁莫之惩?

我友敬矣,谗言其兴。

---

二、词句注释

1.沔(miǎn):水流满溢貌。

2.朝宗于海:百川归海,喻诸侯朝见天子。

3.鴥(yù)飞隼:疾飞的猛禽,象征动荡中的不安。

4.不迹:不循正道,指社会混乱。

5.讹言:谣言,反映时局动荡中的舆论失控。

---

三、白话译文

第一章

满溢的流水终归大海,

疾飞的隼鸟时停时翔。

可叹我的兄弟同胞,

无人愿止乱象——谁无父母需奉养?

第二章

滔滔江水奔涌不息,

隼鸟高飞又低降。

想起那些悖逆之徒,

心中忧患怎能遗忘?

第三章

隼鸟盘旋山陵之上,

民间谣言无人遏止。

望友辈警惕自持,

谗言正肆虐猖狂。

---

四、文学赏析

1.意象象征

  • “流水”与“飞隼”形成动静对比,暗喻个人在乱世中的漂泊无依。
  • “谗言其兴”直指周宣王时期杜伯冤案等政治黑暗。

2.情感表达

通过重复“心之忧矣”,强化对家国命运的焦灼感,体现“忧乱畏谗”的核心主题。

3.结构特色

三章叠咏,每章以自然物象起兴,逐步递进至社会批判,符合《小雅》“怨诽而不乱”的审美标准。

---

五、历史背景

1.时代关联

学者推测此诗或作于周宣王晚年(约公元前785年),因诛杀杜伯引发政治动荡。方玉润认为诗中“分明乱世多谗,贤臣遭祸景象”。

2.政治隐喻

“邦人诸友莫肯念乱”折射诸侯离心、王室权威衰落的现实,与平王东迁前的社会危机相呼应。

---

六、其他说明

1.学术争议

  • 《诗序》称“规宣王”,朱熹视为“忧乱之诗”,而现代学者多倾向于后者。
  • 别世富提出洛书卦解,认为“沔水”暗喻炎黄血脉的传承困境。

2.文化影响

作为早期政治讽喻诗,其“以水喻政”的手法影响了后世《离骚》等作品的比兴传统。

版权说明:
本网站凡注明“公众课 原创”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,遵循行业规范,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,请与我们联系处理!
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。
  • 相关主题:
·上一条:《汾沮洳》--无名氏 | ·下一条:《河广》--无名氏
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